下个月,苹果WWDC25(全球开发者大会)就要正式召开,按照惯例,在这场每年全球开发者的盛宴之前,还有一个面向编程初学者的活动——Swift Student Challenge(学生挑战赛)。
顾名思义,SSC是一项针对在校学生的编程比赛,全球参赛者都可提交自己的作品,获奖者可以得到苹果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还有机会前往苹果总部参与WWDC,和优秀的开发者们沟通,这可是每位开发者梦寐以求的机会。
今年的WWDC学生挑战赛有很大不同,越来越多的AI技术落地,让开发变得更容易,降低了编程的门槛;同时苹果的开发工具越发完善,iOS也将会迎来近几年来最大的变化,结合这些问题,我们跟几位获奖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聊了聊他们与编程的故事。
01
让代码融入生活
和其他编程比赛不一样的是,WWDC学生挑战赛比赛周期较短,主要是鼓励大家都参与进来,苹果看重的是创意和制作思路,对于App的完成度要求没有那么高。可能没接触过编程的小伙伴,都觉得写代码很难,但是年轻的开发者们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他们的获奖作品真正的编码时间,基本上都只有几周时间。
川师附中徐钰盛
其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只有17岁,目前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徐钰盛,还只是一名高中生,显然没有“科班”背景。从初中开始,徐同学就爱上了编程,在学校的计算机社团学习了C和C++语言。
因为各种原因,徐同学在2023年休学了一年,也正是在这年,他在线观看了WWDC活动,因此萌生了参加比赛的想法,如果有幸能亲自去Apple Park现场参加活动就更好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同学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逐渐提升自己的编程水平。
获奖作品《EcoTrack》
对他来说,编程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能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神奇工具。徐同学说到:“这个创意,就是源自于苹果发布的‘2030碳中和目标’,加上我的家乡经常发生森林火灾,作为一名普通人,也想为环保贡献一点力量。”
因此,他开发了一款碳足迹记录追踪应用——《EcoTrack》,通过种植虚拟树的方式,记录并鼓励人们低碳出行。
获奖作品《Couplet-对联》
来自浙江大学的大三学生林雨泽也是如此,从初中就开始通过Swift Playgrounds进行自学,进入大学后也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计算机系。去年下半年,苹果发布了M4 Mac mini,这也成为了林同学第一台属于自己的Mac,并从此用它开始了自己的编程之路。
通过官方文档以及校内/网络的教程,加上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林同学也在今年开始筹备学生挑战赛。由于当时正值春节,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给他提供了灵感,开发了《Couplet-对联》这个作品。
在Couplet对联中,用户可以记录并学习春联的历史,回忆年味,也可以玩对对子游戏,学习并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林同学告诉我们:“这个作品就是想让人们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对抗逐渐消失的年味,记录和回顾每年的对联和背后的故事。”
02
积极拥抱各种AI工具
在我和这些学生开发者沟通中,大家也是聊到了一个近几年都非常热门的话题——AI。各种大模型工具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让不少人觉得编程也能由AI完成,但大家并没有因此感到任何焦虑,反而非常欢迎并且都在积极地使用各种AI工具帮助自己完成编程。
南方科技大学吴天禹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博士一年级的吴天禹同学其实是一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自己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软件开发,上大学时拥有了第一台自己的Macbook Pro之后,当时正好发布了Swift UI开发工具,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学。
获奖作品《Echo’s Mission》
这次的获奖作品《Echo’s Mission》是一款控制AR水下机器人收集海洋垃圾的App,需要大量的建模工作,自己建模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使用AI,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在对话中吴同学这么评价AI工具:“它们的确能提高一定的效率,但是编码思路仍然需要人类来主导。”
结合自己的专业,吴同学选择苹果设备进行开发也是因为iPhone和iPad等设备拥有LiDAR传感器,这是其他设备移动所没有的,通过ARKit(苹果增强现实开发框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真实物理场景数据,将用户手中的iPad变成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装备。
获奖作品《厨记》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大二学生林泽浩和每一个留学生一样,不得不成为做饭高手,自己在大学课程的一次调研中,也了解到同学们在日常食物管理方面有着很多问题,也就顺势开启了自己的学生挑战赛之旅。
通过GPT等AI工具,林同学在前期调研阶段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再加上自己高中就自费购买课程学习了Swift语言,这次比赛也是比较顺利。《厨记》这款App实现了补货提醒、菜谱推荐等功能,能够帮助大家管理冰箱里的食材。
03
开发者的造梦实验室
从同学们口中,大家选择苹果设备进行开发,最大的原因就是苹果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开发、发布生态。比如Today at Apple线下课程、iPad上的Swift Playgrounds程序,进阶后还有官方的开发者文档以及教程,都为这些年轻的开发者提供了不少助力。
获奖作品《SignBridge》
作为本次访谈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开发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徐天予就是通过这些平台学习了Swift语言,并且立志通过编程改变世界。参加这次学生挑战赛,也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特教班开始招收听障学生,她的朋友正好在这个班担任助教。
因为学校里懂手语的学生和老师不多,这些听障学生难以融入集体,有了这一需求,徐同学就通过自己学到的Swift知识,开发了这个手语学习程序《SignBridge》。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以学习日常需要用到手语,并通过苹果设备的摄像头判断是否正确,大大提高了准确度。
徐同学特别提到,苹果开发者平台的“使用 Create ML 将手势和动作分类”视频教程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其中讲解了很多的训练数据集、关键点提取等注意事项。通过Core ML这个苹果的机器学习引擎,结合Create ML的手部动作分类功能,构建了一套高度专业化的手势识别模型,其他平台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匹兹堡大学徐知珩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留学生徐知珩应该是这几位获奖者中最早学习编程的一位了,他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了Python并给班级制作了网站,也从此爱上了这种创造一切的感觉。
由于对编程的热爱,他13岁就注册成为苹果的开发者,随后在高中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饮水提醒应用《一杯》。
获奖作品《BEAT ON!》
这次的作品《BEAT ON!》是一款原创音乐游戏,他同样将苹果开发环境中的Vision和CoreML以及AVFoundation等技术用于机器识别、训练模型等,徐同学还使用苹果设备制作了不少的原创音乐。和常规音游不一样的是,《BEAT ON!》需要人们像玩跳舞机一样动起来,苹果的各种技术在这一环节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让徐同学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徐同学在分享中提到:“自己作为一个果粉,手上也有Mac,Swift语言又是一门严谨又灵活的开发语言,一切都是刚刚好,于是我和Swift的缘分就这么开始了。”
这个想法,正好和苹果开发者官网不谋而合:一台Mac和一个好点子,就是你所需的一切。也正是这样一个完整且专业的开发环境,让无数有着梦想的人们,从零基础的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的开发者,苹果准备好了编程语言、开发设备以及各种教程,加上学生挑战赛、开发者论坛等各种助力活动,就等你拿出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