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3岁老戏骨唐国强在综艺《这是我的西游》中,对短剧行业乱象展开犀利批判,直指部分作品“反智”“抄袭”“价值观扭曲”,引发全网热议。这番言论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流量狂欢中的短剧行业,也迫使观众重新审视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价值。
短剧乱象:唐国强“三连问”直指行业痛点
唐国强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曾参演很多部短剧,但其中80%剧情存在严重问题。他以“拆档案怀孕”“狗盆当传送门”等荒诞情节为例,痛批短剧为追求“爽感”而抛弃逻辑,将反常识设定当作创意卖点。更令他担忧的是,行业抄袭成风,“重生”“复仇”“豪门恩怨”等套路被反复翻炒,甚至仅更换“传送道具”便宣称创新,实质是“一本多拍”的偷懒行为。
此外,唐国强强调,部分短剧价值观扭曲,将拜金、暴力、复仇等不良思想包装成“爽点”,对青少年观众造成潜在危害。他直言:“艺术创作要扎根现实,不能为流量抛弃底线。”
行业困境:流量狂欢下的创作堕落
唐国强的批评揭开了短剧行业的“遮羞布”。近年来,短剧凭借“短平快”特性迅速崛起,市场规模突破500亿,但野蛮生长背后是创作思维的僵化。为追求低成本、高回报,大量短剧采用“24小时拍100集”的流水线模式,剧情碎片化、表演浮夸化成为常态。
有业内人士透露,短剧行业“内卷”严重,资方通过“堆量”赌“爆款”,编剧、演员被压榨至极限。某编剧吐槽:“前20集剧本被资方骗稿,后期找廉价写手接盘。”演员日薪低至300-500元,却需每天工作20小时。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内容质量持续下滑,观众陷入“一边骂降智,一边狂刷100集”的矛盾中。
破局之路:短剧需回归艺术本真
唐国强的批判并非否定短剧价值,而是呼吁行业反思与升级。事实上,短剧并非天生低质,《大唐小吃货》《长公主在上》等作品已证明,短剧亦可兼顾“爽感”与深度。关键在于,创作者需摆脱流量依赖,回归内容本质。
一方面,平台应加强监管,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打击抄袭、低俗内容;另一方面,行业需建立健康生态,鼓励原创、提升制作水准。唐国强建议:“短剧应像传统影视一样精雕细琢,或找到差异化赛道,而非盲目跟风。”
观众觉醒:从“沉迷爽感”到“要求品质”
短剧乱象的根源,亦在于观众需求。调研显示,90.6%用户看过短剧,但仅25.5%愿意付费。观众既渴望“爽感”带来的即时满足,又排斥低俗内容。这种矛盾需求,倒逼行业转型。
唐国强强调:“观众需提高审美,用点击投票支持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短剧从“流量游戏”回归“艺术创作”,诞生更多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作品。
结语:唐国强的批判,是短剧行业的一次“刮骨疗毒”。流量与品质从非对立,短剧亦可成为传递正能量、反映现实的载体。期待行业以此为契机,摒弃乱象,重塑创作底线,让短剧真正“短而精、快而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