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庄剑翔)5月21日是小满,这是入夏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夏季,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有了丰收的“面相”。传说这一天也是蚕神的生日。养蚕地区的人们会在小满前后用自己的方式期待蚕茧丰收。扬州蚕丝历史悠久,曾有着多子街、扬州蚕种场等多处与养蚕、绸缎有关的地方,足以证明扬州曾经的蚕市辉煌。
扬州养蚕历史悠久。《民国扬州工业档案拾零》记载,扬州丝绸早在周代前后就成为贡品,汉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西汉时即能生产精制的丝织品。唐代,广陵郡(今扬州)的丝织业、皮革业制衣业最著名,出产蕃客袍锦等高档丝绸产品,在全国商业、工业和对外贸易中均占第一。
历史上,扬州的丝绸名气很大。汉代刘细君把蚕桑种子带到西域,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带去不少丝绸制品。明代,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之风遍及扬州各地,是地方官府的重要田赋收入。在扬州,与丝绸联系最为密切的所在,就是曾经的多子街。
清代盐业和漕运的发展,推动了扬州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为了适应富商大贾穿着的需要,城中有一条街两侧集中了众多的绸缎铺,这就是一开始的缎子街。
清代中叶,扬州城不仅经济之繁荣为全国之首,还引领着当时社会的时尚潮流。扬州的衣着大多崇尚新样,每每有新货到,都先归总到绸缎庄,然后统一发到下面各个商铺。
不过,很多人认为“缎子”与“断子”同音,听上去非常不吉利,渐渐地都不愿意到缎子街来开店铺做生意,一度导致街市冷落。这条街改名的民间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了:相传一位扬州富商要为女儿出嫁置办绸缎,与人相谈中,将“缎子街”误听为了“多子街”,这正好符合多子多福的寓意,于是富商将“多子街”这一说法传开了出去,被大家一直认可和沿用,直到70多年前,多子街被并入了甘泉路。
扬州民俗专家朱韫慧介绍,《扬州画舫录》记载的“多子街”,南至埂子巷,北到南柳巷,售卖由蚕丝制成的绸缎面料,是当时达官显贵最爱光顾的时尚服装市场。李斗说:“多子街即缎子街,两畔皆缎铺。扬郡着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璧兰颜色。在前尚三蓝、硃、墨、库灰、泥金黄,近用膏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以福大将军征台匪时过扬着此色也。”
近代,扬州在蚕丝产业也有过辉煌。1917年,古运河畔,建起了一座扬州蚕种场全称为“江苏省扬州模范原蚕良种场”。这是江苏省最早的一座蚕种场,以种苗繁育和蚕桑示范为主,为当时苏、鲁、皖等省发展丝绸事业、繁育原蚕良种的基地。建立20年后,江苏省政府又在蚕种场内投资兴建蚕育种大楼,可见彼时对培育蚕良种产业的支持。
后来,扬州蚕种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荒整地,桑园面积扩大到300亩。该场除担负着向全省各蚕种场供应、推广优良原蚕种任务外,还为其他许多蚕种场提供保种服务。如今,这座大楼已经改造成为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正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讲述着扬州的“蚕丝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