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老天爷像打翻了调味罐。
南涝北旱的消息在村头传得沸沸扬扬。东北的老张盯着地头泛白的盐碱地直叹气。"碱地白花花,十年九不收",这句老谚又在耳边打转。
可隔壁老李的玉米地却青郁郁的,咋回事?原来老李早听了农技站的课,开春就攒了两车草木灰。"老辈人用秸秆烧灰压碱,如今得配上科学法子。
"他边说边指着地里新铺的滴灌带,水珠正慢慢渗进板结的土块。南方的王大姐可愁坏了,连续三场暴雨泡软了稻田。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稻根都开始发黄。
她想起去年村里发的防灾手册,赶紧叫上老伴挖排水沟。"排水沟要深挖三寸,坡地得开'之字沟',老书记以前常念叨。"远处的气象大喇叭突然响了:"明晚有强对流天气!
"晒谷场上的大爷大妈们立刻忙活起来,塑料布哗啦啦盖满粮堆。
西北的老赵望着灰蒙蒙的天直皱眉,沙尘暴又要来了。
他去年试种的耐盐小麦刚出苗,可经不起沙子埋。"多亏听了县农科所的建议,提前扎了草方格。"那一行行稻草编的格子,正牢牢抓住松动的沙土。
村东头的大棚基地里,年轻的技术员小陈在教农户盖防晒网。"高温天别想着靠浇水降温,地膜要留透气缝。"他随手翻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茬作物的耐盐数据。
可总有些老把式不信邪,觉得祖上传的看云识天足够用。
"去年就因为没看天气预报,多灌了水,地碱得更厉害了。
"村主任在广播里着急喊话,提醒大家别丢了老经验,也得学新法子。
镇农技站的门口这两天挤满了人,都来问盐碱地咋改良。站长摊开地图一一指点:"东北要防春涝返碱,华北得盯紧伏旱保墒。
"他特意提到青岛的试验田,可没说清楚人家用了多少淡水。"咱本地的土办法得和滴灌结合,一味学外地可不行。"路过村口的宣传栏,新贴的"防灾明白纸"被风吹得哗哗响。
上面列着各月农事:五月防雹,六月排涝,七月护苗抗盐碱。有个细节没写明白:不同作物的耐盐极限到底是多少?这让不少农户心里犯起了嘀咕,纷纷掏出手机打算问问专家。
我个人觉得,老辈人的经验像压舱石,科学技术就是指南针。就说这盐碱地吧,光靠晒盐压碱不够,还得摸清土壤的"脾气"。
村西头的老把式最近有了新发现,泡过豆子的水浇地居然能降碱。
"这算不算土洋结合?"他笑着跟大伙比划,眼里满是期待。眼下最要紧的是,各户得赶紧查查自家地的墒情。
排水渠该清的清,防晒网该备的备,别等灾害来了抓瞎。要是拿不准主意,镇上的农技员随叫随到,电话就贴在村委墙上。粮食安全从来不是靠扩大面积硬撑,把现有地伺候好才是真格的。
"人勤地不懒,只怕瞎胡干",这句老话到啥时候都不过时。只要咱把老经验和新科技拧成一股绳,啥天气都难不倒咱种地的!
现在就行动:先看天气预报,再查田间排水,最后问问农技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