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的荔枝》一段花絮突然爆火:演员林雪扮演的胖刺史穿着白吊带,翘腿啃甘蔗的画面让网友炸锅。
有人笑骂“辣眼睛”,有人惊呼“女装大佬”,直到有人甩出一张古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北齐校书图》里,竟有位一模一样的吊带胡须男!
原来这位被吐槽的“妖娆大叔”,正是剧组按文物精准复刻的造型。
更颠覆认知的是:这幅画描绘的是556年一群学者校订经典的严肃场面,堪称古代版“编辑部故事。”
当网友还在质疑古人为啥这么穿,史学家一语道破天机:这跟魏晋名士嗑的“五石散”有关。 一千五百年前的毒药,竟成了吊带风穿搭的幕后推手?
剧组晒出花絮时,弹幕差点被“哈哈哈”淹没。
银幕上这位腆着肚子的何刺史,套着白色细吊带衫,外搭薄纱白袍子,半敞的衣襟露出大片胸膛。
他瘫坐在胡床上,抓着甘蔗啃得汁水横飞,活像夏天胡同口乘凉的大爷。
有观众截图发问:“唐朝官员上班能穿肚兜? ”
“这造型师是喝多了吧? ”
争议声里,几条带着文物图的评论被顶上热评。
黄渍斑驳的《北齐校书图》上,左上角一位蓄须文士的造型与林雪如出一辙:同款细吊带裹着壮硕上身,纱衣随意半披,腰间松松系结。
放大图片甚至能看到他左手执笔、右手拿书,赤脚盘腿的闲适姿态。
国家博物馆资料显示,这幅12世纪的摹本还原了556年真实场景——北齐皇帝高洋召集樊逊等十一位学者,集体校对《诗经》《尚书》等典籍。
画中校对天团有脱鞋趴着看书的,有裹头巾打瞌睡的,吊带大叔正是其中一员。
为何古代“公务员”敢这么穿?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解读:画中透薄纱料叫“縠”,用强捻丝线织造,夏季透气性堪比现代亚麻。
而他们贴身穿的“裲裆”,本质是无袖背心,并非专属女性的肚兜。
这种穿搭能在魏晋南北朝流行,关键推力是当时风靡的“五石散”。
五石散配方在《千金要方》里有明确记载: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加硫磺,磨粉调酒服用。
这类矿物药下肚后全身燥热,必须穿宽袍散热。 河南安阳北齐墓壁画清晰刻画了服药场景:名士们披发赤足坐地,
纱衣滑落肩头,侍女正递上冷酒降温。
《世说新语》记录过更夸张的案例:书法家王羲之服药后狂奔裸奔,宰相王导上班都穿开襟衫。
这种“吊带+纱衣”的OOTD(每日穿搭)并非个例。
上海博物馆藏唐代《高逸图》中,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斜倚豹皮垫,吊带衫肩带滑到手肘,胸腹袒露毫无顾忌。
故宫博物院藏《柳荫高士图》里,主角陶渊明穿的蓝白条纹吊带,形制竟像今天的海魂衫。
古画修复师指出:这类服装常用矿石颜料上色,朱砂染红裙、石青画蓝衫,放现在都是高定级手工艺。
服饰史学者发现更多证据。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过麻布吊带衫实物,胸围达110厘米,证明壮硕体型也能穿。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三国谋士贾诩盘膝而坐,外层纱衣半褪,露出里面的红吊带。
学者解释:“裆”的吊带设计是为分散肩部压力——唐代麻布密度约每平米克重,过厚面料会导致肩带勒痕。
影视道具组也揭秘了设计细节。
何刺史服装染色用板蓝根发酵建蓝,纱衣采用苏州缂丝工艺手工挖织。
林雪采访时吐槽:“拍啃甘蔗那场戏,导演要求我模仿《北齐校书图》人物翘二郎腿,结果道具甘蔗断了十几次。 ”
为还原古人粗粝感,他甚至留了两个月肚腩没健身。
当网友还在热议“男人穿吊带是否荒唐”,史学家甩出硬核记录:《晋书·五行志》明确写着“至元康末,妇人出裲裆,加于交领之上。”
证明吊带原是男装,女性流行穿还是西晋的事。
民俗专家补充:陕西社火表演至今保留“裆舞”,壮汉穿红肚兜击鼓的造型,正是北齐遗风。
最意外的声援来自海外。
博物馆研究员看到热议后,在社交平台晒出馆藏《北齐校书图》高清扫描件——高精度影像显示,画中吊带大叔脚边散落着写废的竹简,腿上留着墨渍。
这位学者留言:“这才是真实历史:搞学术的谁没几件沾墨的居家服? ”
波士顿美术馆官网访问量因事件暴增。
该馆策展人表示:《北齐校书图》常年被当作风俗画,如今因影视联动被关注文化深度,或许该考虑调整展签说明了。
而争论中心的林雪只笑称:“下次让造型师做件带口袋的裆,甘蔗就能别腰上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