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周中傍晚,兴南路385号梅陇镇社区学校晶城校区314社区家庭教育专用教室常座无虚席。来自各行各业的“斜杠家长”们低声交流着,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等待着“父母友好”课堂的开启。这间教室承载着众多家庭的育儿期待,也正成为家长们破局焦虑的起点。
“父母友好”课堂开班仪式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主体后,如何将宏观指导落地社区成为关键。梅陇镇常住人口超30万,学龄段人口占比约9%,庞大的教育需求背后,是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与现代育儿困境的激烈碰撞。家长们普遍面临的痛点在于:很难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在动因,以及应当采取何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应对困境。
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实践
梅陇镇社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应社区家长们的呼声,勇于迈出社区家庭教育的第一步,通过与专业机构“元心理”和“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合作,创设“父母友好”课堂项目,通过不同维度、不同主题设置系列课程,为父母搭建一座“成长的灯塔”,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
“父母的成功若成为孩子的枷锁,便会堵死他们的自我实现之路。”在《积极倾听与共情孩子》一课中,元心理专家在课堂上直击要害:“当家长习惯性否定孩子的学习成果,孩子可能在游戏中寻求超越父母的虚拟胜利。”这番话引发家长们共鸣,有人分享道:“在家当和事佬时,总觉得爸爸的苛责让女儿委屈。”
学员李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面对青春期儿子“顺而不从”的沉默,她曾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课堂上,当专家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时,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在经历相似的困境。”这种共鸣带来的“被治愈感”,让她主动报名参加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训:“生而为父母,更需要探究教育方法。”
棉花糖的主讲老师认为:“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如何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做孩子的支持者,让他有力量成为他自己。”
区别于传统“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父母友好”课堂系列课程通过卡牌互动、情景模拟实操等,鼓励家长相互倾诉,主动迈出改变的步伐。社区学校金佳慧老师强调:“课程的核心是让家长在互助中疗愈焦虑,实现‘育儿育己’的双向成长。”许多家长不仅持续参与课程,更主动成为志愿者转发开课消息,形成良性循环。
一场心灵的疗愈
“去做心理咨询,总怕被人误解家里有‘问题’。”一位家长的坦言道出许多人的顾虑。而“父母友好”课堂以社区为载体,巧妙化解了这种困境——当家长对家人说“我去上课”,既规避了心理咨询的标签化压力,又为自我成长找到了合理出口。
这里没有昂贵的咨询费,只有低成本、无隔阂的交流平台。家长们在课堂上卸下“权威”面具,学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有人因案例共鸣红了眼眶,有人第一次听懂孩子沉默背后的真实诉求。
从课堂到社会的“涟漪效应”
这间小小的教室,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亲子关系的沟壑,也点燃了改变的勇气。当家长们开始反思“你应该听话”的执念,尝试蹲下身与孩子平等对话时,教育的本质便从对抗走向了共鸣。正如课程初衷所言:理解始于方寸,成长源于共情。
以往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逐渐显得不合时宜。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家庭内部矛盾若没有处理好,小则影响家里所有成员的生活,大则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家长要学会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单向地教育孩子转变为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学习。
如今,贯穿全年的家庭教育课程正陆续展开,从多维度覆盖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难题。梅陇镇社区学校用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革新,不必依赖宏大叙事,而是始于社区一角的温暖共振。
供稿:梅小萱
编辑:李昕玥(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