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子女全都退休在家,92岁老父却住进养老院,母亲遗嘱揭露真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处理。

"爸,养老院的手续都办好了,明天就搬过去。"

"我不去!我身体好着呢!"

"你一个人在家我们不放心,再说我们都退休了,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七个孩子,就没一个愿意照顾我的?"

客厅里陷入死寂。

三天后,就在老人刚住进养老院,子女们清理老房子时,却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样东西。

大儿子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01

92岁的张建国坐在客厅的老藤椅上,手里端着一杯茶,眼神有些空洞地望着窗外。

这间老房子里住了快四十年,每一个角落都记录着一家人的生活痕迹。

三年前,老伴张桂花去世后,这个家就变得格外安静。

张建国有七个子女,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年龄都在55到65岁之间,全部都已经退休在家。

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子女们正是有时间、有精力照顾老人的时候。

大儿子张明华,62岁,原本是市里的一名干部,退休金不少,在市中心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二儿子张明亮,59岁,做了半辈子的工程师退休后每个月也有四千多的退休金。

三儿子张明强,55岁,是几个孩子中最年轻的,从国企退休,经济条件在兄弟姐妹中算是最好的。

四个女儿的情况也都不错。

大女儿张丽华,64岁,原本是小学老师,退休后一直在家带孙子。

二女儿张丽娟,61岁,曾经是医院的护士,对老人护理比较有经验。

三女儿张丽芳,58岁,在银行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经常跟朋友出去旅游。

最小的女儿张丽萍,56岁,在百货公司做了几十年的售货员,退休后也算是轻松了。

七个子女,家家都有房子,个个都有退休金,照理说照顾一个老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张建国的身体其实还算硬朗,虽然92岁了,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平时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这些事情他都能勉强应付。

唯一的问题是,随着年龄增大,他的腿脚越来越不灵便,有时候上楼梯会气喘,有时候晚上会失眠。

老人最怕的不是身体上的不适,而是心理上的孤独。

每天晚上,张建国都会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电视还在播放着,房间里却只有他一个人。

他总是会想起老伴在世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一起回忆往事的温馨场景。

子女们也不是完全不管。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一两个会来看看,带点水果或者营养品。

但是,这种看望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匆匆来,匆匆走,很少有人会在老人家里停留超过一个小时。

"爸,您身体怎么样?"

"还行,就是有时候腿疼。"

"那您要注意保暖,我给您买了膏药。"

"药放在哪里我经常忘记。"

"我写个纸条贴在冰箱上提醒您。"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次都会重复。子女们关心老人的身体,但很少关心老人的内心。

张建国内心其实很矛盾。

他一方面希望子女们能够多陪陪他,另一方面又不想给子女们添麻烦。

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让张建国没有想到的是,子女们对他的态度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02

转变的开始,是从一次意外跌倒开始的。

那是三个月前的一个雨天,张建国在家里的卫生间洗澡时,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当时他感觉腰部一阵剧痛,试图站起来,却发现根本使不上力气。

他在卫生间的地上躺了将近两个小时,大声呼救,可是没有人听到。

最后,还是楼下的邻居听到了动静,找来了开锁师傅,才把门打开。

邻居赶紧拨打了120,同时通知了张建国的子女们。

急救车到的时候,只有二女儿张丽娟赶到了。

"爸,您怎么这么不小心!"张丽娟一边帮父亲整理衣服,一边埋怨道。

"我也不是故意的。"张建国虚弱地说道。

在医院里,医生检查后说没有大碍,只是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养几天。

但是,医生也提醒说,老人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你们子女轮流照顾,或者考虑请个保姆。"医生说。

张丽娟当时点头答应了,但心里却开始盘算起来。

回到家后,张建国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七个子女的表现让他彻底看清了现实。

大儿子张明华来了一次,坐了十分钟就走了。

"爸,我老伴也不舒服,需要人照顾。您先休息几天,有事给我打电话。"

二儿子张明亮干脆没有来,只是打了个电话。

"爸,我最近腰疼得厉害医生说不能久坐久站。您好好休息,我改天再来看您。"

三儿子张明强倒是来了,但是带着一脸的不耐烦。

"爸,您以后洗澡要小心点。现在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够享享清福,结果还要操心这些事情。"

四个女儿的态度也大同小异。

大女儿张丽华说:"爸,我现在每天要带孙子,实在是抽不开身。"

二女儿张丽娟虽然是护士出身,但也找借口推脱:"爸,我刚退休,正准备和朋友去旅游,已经订好了机票。"

三女儿张丽芳更是直接:"爸,要不然我们几个凑钱给您请个保姆吧。"

最小的女儿张丽萍倒是心软,但也没有实际行动:"爸,您要是实在不行,就搬到我们家住几天。"

张建国听着子女们的话,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子女们都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需要。

那一个星期,张建国基本上是靠邻居帮忙度过的。

楼下的李大妈每天都会上来看看,有时候会带点粥或者面条。隔壁的王大爷也会过来陪他聊聊天。

张建国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

他辛辛苦苦养大了七个孩子,现在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成了累赘。

更让他难过的是,子女们在推脱责任的时候,说话越来越不客气。

"爸,您也要理解我们的难处。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够轻松点,结果还要照顾老人。"

"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工作,我们也要帮忙带孙子。"

"要不然您考虑去养老院吧,那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

张建国第一次听到"养老院"这个词的时候,心里一震。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子女们送到养老院。



03

养老院的提议,最初是三女儿张丽芳提出的。

那是张建国跌倒事件后的第二个月,七个子女难得聚在一起,名义上是来看望父亲,实际上是来开家庭会议。

张建国坐在客厅的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子女们的讨论。

"爸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人在家确实不安全。"张丽芳率先开口,"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

"什么方案?"张明华问道。

"我前几天去看了市里的几家养老院,环境都不错,护理也很专业。"张丽芳说道,"比我们在家照顾要好得多。"

张明亮立即表示赞同:"我觉得丽芳说得有道理。我们虽然都退休了,但是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可是,养老院的费用不便宜吧?"张明强问道。

"我打听了一下,比较好的养老院,一个月大概需要四五千块钱。"

张丽芳说道,"我们七个人分担,每个人每个月六七百块钱,应该还能接受。"

张丽华犹豫了一下,说道:"爸会同意吗?"

张丽娟说:"爸也要为我们考虑考虑。我们都不年轻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天天往这里跑,我们也吃不消。"

张丽萍是最小的女儿,平时和父亲的关系也比较亲近,她小声说道:"要不然,我们轮流照顾爸爸?"

"轮流照顾?"

张明华摇摇头,"你想得太简单了。爸现在还能自理,万一以后不能自理了怎么办?我们谁有这个专业知识?"

"而且,"

张丽芳接着说道,"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我老公最近血压高,需要人照顾。丽华要带孙子,丽娟要带孙女,丽萍的儿子还没结婚,也需要她操心。"

张明亮点点头:"对,我们都不容易。爸应该理解我们的难处。"

张建国听着子女们的讨论,心里越来越凉。

他们讨论的是他的去向,但是,没有一个人问过他的想法。

在他们的话语中,照顾老人成了一种负担,送进养老院成了一种解脱。

"爸,您觉得呢?"张丽芳最后问道。

张建国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道:"我不想去养老院。"

"爸,您别这么固执。"

张明华说道,"我们也是为了您好。养老院里有医生,有护士,有专业的设备。万一您有个头疼脑热的,能够及时处理。"

"我身体好着呢。"张建国说道。

"身体好是现在,"

张丽芳说道,"谁能保证以后呢?我们也不是不管您,会经常去看您的。"

"就是,爸,您要为我们考虑考虑。"

张丽娟说道,"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够享享清福,结果还要天天担心您的安全。"

张建国看着子女们的表情,心里明白了。

他们已经做了决定,只是在征求他的同意。

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在通知他这个决定。

"我再考虑考虑。"张建国最后说道。

子女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

张明强说道:"爸,这个事情没什么好考虑的。您一个人在家,我们不放心。养老院的环境您也去看看,真的很不错。"

"我说了,我再考虑考虑。"张建国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

客厅里陷入了沉默。

最后,还是张丽萍打破了沉默:"爸,您慢慢考虑。我们也不着急。"

但是,张建国知道,他们其实很着急。

04

接下来的一个月,子女们开始了轮番"攻势"。

他们不再是集体来劝说,而是分别来做张建国的思想工作。

张明华是第一个来的。他带了一些养老院的宣传资料。

"爸,您看看这些照片,环境多好。有花园,有活动室,还有专门的医务室。"

张建国翻看着那些精美的宣传册,心里却感到一阵阵的酸楚。

"爸,您想想,您一个人在家,万一有个意外怎么办?上次您跌倒,要不是邻居发现得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邻居比你们还关心我。"张建国嘀咕道。

"爸,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

张明华有些不高兴了,"我们不关心您吗?我们是为了您的安全着想。"

"为了我的安全,还是为了你们的轻松?"张建国问道。

张明华被问得有些尴尬:"爸,您怎么能这么想呢?我们都是您的孩子,还能害您不成?"

"我没说你们要害我。"张建国说道,"我只是不想离开这个家。"

"爸,家还是这个家,房子还是这个房子。您去养老院住一段时间,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回来。"

张建国知道,这是骗人的话。

一旦进了养老院,就很难再回来了。

张明华走后,张丽芳又来了。

她的策略有所不同,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说服父亲。

"爸,您知道现在请保姆多少钱吗?一个月至少要四五千块钱,还不包吃住。而且,现在的保姆也不好找,很多都不专业。"

"我不需要保姆。"张建国说道。

"爸,您现在不需要,不代表以后不需要。"

张丽芳说道,"您今年已经92岁了,身体机能肯定会越来越差。

到时候,不仅需要保姆,还需要护工,甚至需要医生。这些费用加起来,比养老院贵多了。"

张建国没有接话。

张丽芳继续说道:"而且,我们七个人分担养老院的费用,每个人每个月也就六七百块钱,压力不大。但是,如果请保姆,这个费用就要我们承担了。"

张建国终于明白了。

子女们不是担心他的安全,而是担心费用。

"钱的事情,你们不用操心。"张建国说道。

"爸,您这话说得轻松。"张丽芳说道,"我们都退休了,收入有限。您的退休金也不多,哪里够请保姆的钱?"

张建国的退休金确实不多,每个月只有两千多块钱。

但是,他还有一些积蓄。

老伴去世后,他把房子的产权证、银行存折这些重要的东西都收了起来。

他没有告诉子女们,他到底有多少积蓄。

"爸,您要为我们考虑考虑。"张丽芳说道,"我们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张建国看着眼前的女儿,心里感到一阵心寒。

在她的眼中,父亲成了一个经济负担。

张丽芳走后,其他的子女也陆续来了。

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是核心意思都是一样的:养老院比在家好。

张丽娟说:"爸,我是护士出身,您相信我的专业判断。养老院的护理比家庭护理要专业得多。"

张丽华说:"爸,您去养老院,我们也能经常去看您。而且,那里有很多老人,您也不会孤独。"

张明亮说:"爸,您不要固执了。时代不同了,现在很多老人都住养老院,这没什么丢人的。"

张明强说:"爸,您就当是去那里体验一下生活。如果不习惯,我们再想其他办法。"

张丽萍是最后一个来的,她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

"爸,其实我也不赞成您去养老院。"张丽萍说道,"但是,哥哥姐姐们都是这个意思,我也不能一个人反对。"

"你们都商量好了?"张建国问道。

"也不是商量好了,"张丽萍有些为难,"就是觉得这样对大家都好。"

"对你们好,对我不好。"张建国说道。

"爸,您别这么说。"张丽萍有些哽咽,"我们也是没办法。现在的情况太复杂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困难。"

张建国看着最小的女儿,心里涌起一阵温暖。

至少,还有一个人理解他的感受。

但是,他也知道,张丽萍一个人的反对,改变不了什么。



05

最后的决定,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做出的。

七个子女再次聚在张建国的家里。

这一次,他们的态度比上次更加坚决。

"爸,我们已经选好了养老院,手续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张明华说道,"就是想最后听听您的意见。"

张建国知道,这不是征求意见,而是最后通牒。

"我不去。"张建国说道。

"爸,您别任性了。"张丽芳说道,"我们都是为了您好。"

"为了我好,就是让我离开自己的家?"张建国问道。

"爸,您这是什么逻辑?"张明亮有些不耐烦了,"家还是您的家,只是您去养老院住一段时间而已。"

"住一段时间?"张建国苦笑道,"我活了92年,还不知道什么叫'住一段时间'?"

子女们面面相觑。

张明强说道:"爸,您要是真的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迫您。但是,我们也不能天天担心您的安全。"

"那就不要担心。"张建国说道。

"怎么能不担心?"张丽娟说道,"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怎么办?"

"那是我的命,与你们无关。"张建国说道。

"爸,您怎么能这么说话?"张丽华有些生气了,"我们都是您的孩子,您出了事,我们能不负责任吗?"

"你们现在就在逃避责任。"张建国说道。

客厅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张丽萍试图缓解气氛:"爸,哥哥姐姐们也是关心您。"

"关心我?"张建国摇摇头,"如果真的关心我,就不会把我送到养老院。"

张明华终于忍不住了:"爸,您到底想怎么样?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够享享清福,结果还要天天为您的事情操心。您就不能体谅体谅我们吗?"

"体谅你们?"张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养你们这么多年,现在老了,需要你们照顾的时候,你们却说要体谅你们?"

"爸,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

张丽芳说道,"我们不是不照顾您,而是觉得专业的照顾比我们的照顾更好。"

"专业的照顾?"

张建国站起来,"我需要的不是专业的照顾,我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爸,您坐下。"张丽萍赶紧扶住父亲。

张建国坐下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你们都长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他说道,"我也老了,说话也不管用了。"

子女们都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张建国缓缓说道:"既然你们都觉得养老院好,那我就去吧。"

子女们都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父亲会这么突然地同意。

"爸,您想清楚了?"张明华问道。

"我想清楚了。"张建国说道,"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爸,您这么说我们心里也不好受。"张丽萍眼圈红了。

"没什么不好受的。"张建国说道,"这是最好的选择。"

子女们心里都有些复杂。

他们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到高兴。

"爸,我们会经常去看您的。"张丽华说道。

"不用。"张建国说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爸,您别这么说。"张明亮说道,"我们怎么可能不去看您呢?"

张建国没有再说话。

他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仿佛突然老了十岁。

子女们坐了一会儿,就陆续离开了。

只有张丽萍留到了最后。

"爸,您恨我们吗?"张丽萍问道。

张建国睁开眼睛,看了看最小的女儿。

"我不恨你们。"他说道,"你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爸,对不起。"张丽萍哭了。

"别哭了。"张建国说道,"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张丽萍走后,张建国一个人坐在客厅里。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墙上的钟表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他看着墙上的全家福,那是十年前拍的,当时老伴还在世,子女们也都还年轻。

那时候,他们还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现在,一切都变了。

06

搬进养老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雨天。

张建国收拾了两个行李箱,装着自己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

七个子女都来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主动帮他拿行李。

张建国拖着行李箱,步履蹒跚地走出了这个住了四十年的家。

邻居李大妈站在楼下,眼圈红红的。

"张大爷,您真的要走了?"李大妈问道。

"是啊,要走了。"张建国说道。

"您要多保重啊。"李大妈说道。

"谢谢您这些年的照顾。"张建国说道。

李大妈看了看张建国的子女们,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养老院的车子已经等在楼下。

张建国上车前,回头看了一眼这栋老楼。

这里有他半生的回忆。

车子启动了,张建国透过后视镜,看着子女们站在楼下。

他们的表情都很复杂,有解脱,也有愧疚。

但是,没有一个人追上来。

养老院的环境确实不错,宽敞明亮,设施齐全。

护工很热情,帮张建国安顿好行李,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

"张大爷,您的房间在二楼,有什么需要随时叫我们。"护工小王说道。

"谢谢。"张建国说道。

"您的子女们真孝顺,一共来了七个人。"小王说道。

张建国苦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房间里很安静,除了床、桌子、椅子,还有一台电视机。

张建国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这里确实比家里安全,也比家里舒适。

但是,这里不是家。

晚上,护工送来了晚饭。

"张大爷,今天的菜不错,有红烧肉,还有冬瓜汤。"小王说道。

"谢谢。"张建国说道。

"您慢用,有什么需要随时叫我。"小王说道。

张建国一个人吃着晚饭,心里想着以前在家的时候。

虽然子女们很少来,但是,他知道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回忆。

现在,他离开了那个家,也离开了那些回忆。

第二天,张丽萍来看他。

"爸,您还习惯吗?"张丽萍问道。

"还行。"张建国说道。

"这里的环境真不错,比家里舒适多了。"张丽萍说道。

张建国没有回答。

"爸,您要是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张丽萍说道。

"嗯。"张建国应了一声。

张丽萍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她走的时候,张建国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情绪。

他知道,从今以后,他和子女们的关系就彻底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父亲,而是被安置在养老院的老人。

子女们也不再是那些需要承担责任的孩子,而是每个月按时交费的客户。

这种关系,冷冰冰的,没有温度。

但是,张建国也知道,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大家都能够相安无事。

第三天,张建国开始适应养老院的生活。

这里的老人很多,有些很健谈,有些很安静。

张建国属于后者。



他不太愿意和别人聊天,更多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或者在花园里散步。

护工们都很专业,也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但是,张建国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他想了很久,才明白,缺少的是家的感觉。

这里虽然安全,虽然舒适,但是,这里不是家。

就在张建国住进养老院的第三天,七个子女回到老房子整理父亲的遗物。

"爸走得这么急,很多东西都没有收拾。"张明华说道。

"我们分工整理吧,把重要的东西收起来,其他的该扔就扔。"张丽芳说道。

子女们开始在各个房间里翻找。

张丽娟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在衣柜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旧铁盒。

盒子很重,里面似乎装着什么东西。

"这是什么?"张丽娟喊道。

其他子女都围了过来。

张明华打开盒子,里面有一些老照片,还有一份用牛皮纸包着的文件。

"这是什么?"张丽芳问道。

张明华拆开牛皮纸,里面是一份手写的文件。

上面用端正的字体写着:遗嘱。

落款是:张桂花。

日期是三年前,也就是老太太去世前的一个月。

张明华颤抖着手,慢慢读着母亲的遗嘱。

遗嘱的内容让在场的七个子女都震惊了。

张明华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大儿子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