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见了!王毅、鲁比奥首次会晤,吉隆坡之会将为中美元首峰会铺路?

王毅鲁比奥首次会晤为何选在吉隆坡

0
分享至


王毅、鲁比奥首次会晤 图为资料图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7月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盟外长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中国外交部证实两国外长会晤的消息。

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执政以来中美最高级别外交官首次面对面会谈,被认为旨在落实两国元首6月通话重要共识,同时为两国元首潜在的峰会铺路。

为何是吉隆坡?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中美外长仅在1月通过一次电话。

2月,两国外长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王毅赴纽约主持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一度被视为双方会晤的机会,但结果未如外界预期。

时隔数月,为何能在吉隆坡实现会晤?

综合各方分析,或许与氛围、需求等因素有关。

首先,中美元首通话、经贸磋商取得进展,为此次会晤创造氛围。

两国元首6月再次通电话,被认为是在关键时刻的一次交流,为下一阶段中美关系定调定向。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通话中指出,双方应增进外交、经贸、军队、执法等各领域交流,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

此次中美外长会可视为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

特朗普上任后,以芬太尼问题等为由,将中国列为首批加征关税对象国之一,并不断加码关税,导致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今年5月以来,双方经过接触、谈判,先后达成日内瓦共识和伦敦框架,贸易紧张局势有所降温,为此次中美两国外长会谈营造了氛围。

其次,美方有沟通需求。

会晤前美方放风,寻求与中国外长会晤,并在努力安排。

美方有意与中方会谈或与经贸、俄乌冲突等事项有关。

虽然中美在经贸等领域达成一定共识,但关税战仅仅“休战”,90天暂停期将在下月中旬到期,届时又将迎来关键节点。

美国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日相继表示将与中国开启第三轮贸易谈判,时间或在下月初。

鲁比奥此次在参加东盟系列外长会期间与中国外长接触,不排除有为相关会谈创造条件的意图。

另外,按照鲁比奥的说法,美方在俄乌冲突上有所关切,需要向中方表达美国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的担忧。

10日,鲁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吉隆坡谈了50分钟,讨论了乌克兰危机等议题。从披露的会谈细节看,双方分歧依旧,美方称要看到结束冲突“路线图”,俄方提出通往和平的“新想法”。

再次,为更高层互动做准备。

今年6月,中美元首通电话时,习近平欢迎特朗普再次访华,特朗普表示诚挚感谢。

有消息称,美国官方正安排特朗普在今年稍晚时候率商业代表团访华。


美国总统特朗普 资料图

分析认为,两国外长会面若能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初步沟通,有助于为后续高层互动奠定基础。

此外,在第三国会晤似乎已成中美高层沟通的不成文约定。维也纳、马耳他、曼谷等地都曾“入选”。

与上述地点相似,马来西亚吉隆坡也具有中立、平衡色彩,东盟国家明确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较欧洲的慕尼黑、美国的纽约更合适。

对话之外有“交锋”

外界认为,两国外长会谈预计绕不过关税、高科技、台湾、南海等问题,中美将各自表达关切。

鲁比奥被视为特朗普内阁中屈指可数的建制派,但也是出了名的对华鹰派。

在任内首次亚洲行中,鲁比奥虽然寻求与中国外长会面,但明里暗里仍瞄准中国。

在10日举行的东盟—美国外长会上,鲁比奥尽管未提中国,但所谈话题却在“内涵”中国。

包括提到南海领土争端以及重申航行自由、强调美国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抨击所谓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鲁比奥还表示,“印太地区”仍然是美国外交政策“焦点”,美国对该地区的注意力并未被分散,并试图向地区国家证明,美国是比中国更好的合作伙伴。

尽管没在与东盟举行的外长会上谈及关税问题,但他在会议间隙发表评论时暗示,东南亚国家可能会获得比其他国家“更优惠”的关税税率,似在消除地区国家对特朗普高关税的忧虑。

种种表态被认为有意拉拢地区国家、分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抗衡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以重塑美国的主导权。

在本次东盟系列外长会上,中美外长也被注意到“隔空”交锋。

当鲁比奥在大谈所谓南海航行自由与贸易不公平时,中国外长则强调地区和平与稳定,指出贸易战的危害,并表达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对话与交锋并行”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间两国交往的一种新常态。

延伸阅读

特朗普“解放日”100天,中国做对了什么?

1

从所谓的“解放日”开始到今天7月11日为止,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已经开打100天了。

这100天的剧情,不可谓不曲折起伏。

关税战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中国,结果不到一个月就“画风突变”——日内瓦会谈成果远超市场预期,随后两国又达成了“伦敦框架”,形势似乎正在向好。

而对其他国家,美国以“对等关税”施压,显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国带头顶住关税霸凌后,拖延观望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选择,欧盟、印度等大型经济体更是态度强硬,只有英国、越南与美国达成了协定。

7月7日,关税暂缓期到期前两天,美国又宣布截止日期延长至8月1日,同时给出一组新的税率。特朗普强调,这个新期限不会再延长,但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大家对他的恐吓已经有些“脱敏”了。


特朗普讲话画面

关税战终究不是好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每次“反复横跳”,对全球贸易格局、对各国经济、对每个微观的市场主体都在造成难以估量的持续伤害。

对中国来说,伦敦框架可能只能给到一个缓冲窗口。与其去“盲猜”美国的下一招,不如回头看看这100天,我们弄懂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再想想我们还要做什么。

2

最基本的一点,全方位贸易战敲响了再明晰不过的警钟:过去几十年我们所熟悉的经济全球化,比想象中脆弱很多,并非一定“天经地义”地持续下去。

“‘对等关税’的落地,标志着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已经终结,全球正进入一个更加任意、更加保护主义和更加危险的新阶段。”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

即便没到那么悲观的地步,国际经贸秩序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翻过一页了。至少,大家原先习惯的那个环境已经变了,运转的逻辑已经不一样了。

新的环境,要有新的破局之道、发展之道。

过去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全新的、有力度的动作。长远看,这些动作不能、也不会只是“权宜之计”——无论有没有关税战,很多事情都是要抓紧做的。

3

中国与欧盟之间最近就有一些有意思的“拉扯”。

一头传出好消息,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的技术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只欠临门一脚。关键在于欧方能否展现出相应的政治意愿推动问题的解决。

另一头,欧盟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中国除了对等反制,还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对除34家符合要求企业外的欧盟企业征收反倾销税。

这说明两件事:一来,美欧关系出现裂痕,欧洲在经济、安全两方面承压,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动力更强了。二来,大型经济体之间的经贸谈判,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因素,所以也不要过于乐观。

但大体上说,现在是一次“坐下来好好谈”的好机会。双边都希望能把握住机会,在经贸问题上相互做一些调整,实现更大更深入的合作。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这顺应的是贸易区域化的大趋势。

4月,中国政府同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共签署百余份合作文本,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企业这边,4月底,比亚迪在柬埔寨的工厂奠基,争分夺秒地建设,目标当年年底就投产。配合其迅速铺开的更多门店,比亚迪显然希望进一步巩固在东南亚的领先市场地位。

6月的香港车博会,一众车企老总亲临,右舵车型加速推出。业界分析,香港市场不大,车企的重视更多是将其当作跳板,意在更大的东南亚右舵车市场。

4

对欧洲、东南亚,以及更多新兴市场的重视,体现了“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逻辑。特别对企业来说,单一市场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很难在生存周期里消化,分散布局几乎是一个必选项。

更进一步地看,外需总体上将面临更多更剧烈的不确定性,内需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也是一种分散布局——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通过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

这需要多管齐下。

最直接的,是提振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去年起,“两新”“两重”政策成为经济工作重要发力点,背后是以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代表的一批宏观政策工具,以几乎前所未有的力度给到支撑。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则是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开始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等不合时宜、不合规律的做法。这些动作,指向的是让资源要素实现高效配置,以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

还有一个关键点,科技创新。

需要认清的是,关税战只是美国“极限施压”的一个环节,中美博弈的核心是科技。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就是在美国的算力、技术封锁下,很不容易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站稳了和美国同样的第一梯队。

科技创新在全球竞合中的战略意义越来越重要,爆发式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一切。抓住AI这个抓手,深耕一批优势和关键新赛道,进一步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直接关系到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质效,有助于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5

其实严格地说,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战并非从“解放日”开始。今年2月,美国就首次提出了“芬太尼关税”。

再往前数,从2018年那轮贸易战开始,中国对未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了预期,所以一直在政治、心理、政策工具箱等各种方面做准备。

“解放日”过去100天,“做好自己的事”的框架也基本明确。缓冲窗口中,还需要做些什么?又需要调整什么?

有些动作,是要再进一步的。比如内卷式竞争、地方保护,光靠《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政策文件,很难真正根除。从底层逻辑分析,这些现象是财税制度、本地GDP导向的官员考核制度等共同导向的结果。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制度上改革,对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官员考核制度等“动刀”。

有些要退一步,比如对外谈判中一些适时的、对等的让步。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中,中方设定最低价格承诺,主动让出一部分利润,以换取更多的市场空间。这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还有些,则已到了需要调整方向的时候。比如消费补贴如何避免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产业补贴、如何解决替代效应和需求透支、如何更精准直接地“投资于人”,都关乎供需平衡调整的效果,亟需更深入的考量。

6应该说,下一个阶段的改革,难度非常大。

特别是刀刃向内的改革,要求跳出依赖了几十年的路径,大概率会动利益、动“奶酪”,推动起来要下很大的决心,也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一定程度上,外部的不确定性起到了“倒逼”的作用。但破解结构性矛盾、强化自主创新、增加居民财富等,不仅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

所以,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发展,改革一直要进一步深化。对各部门、各地区、各级干部来说,既要统一思想,又要解放思想,有勇有谋地迎难而上。最终,实现整个国家长期、全局、多维的现代化发展。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谓的“解放日”,至多是其中一个小注脚。

责任编辑:荀建国_NN737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26869文章数 7552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