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俄乌战场再次升温,仿佛战火从未真正熄灭过。
当天凌晨,俄军出动远程导弹和大批无人机,目标直指乌军的机场、军工设施以及后勤枢纽。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次袭击几乎全部命中预定目标,多处关键基础设施被摧毁或严重损坏,乌克兰方面则声称在201次小规模战斗中攻陷了13个俄军据点。
然而,这些“战绩”背后,掩盖不了的是基辅多个城区遭到猛烈轰炸的真实画面:
一栋栋建筑在爆炸声中轰然倒塌,瓦砾遍地,烟尘弥漫。
这场冲突看似是前线拉锯战中的又一轮交锋,但比起表面的火力对轰,真正让乌克兰军队心惊胆战的,是去年7月19日那场至今想起来仍让人脊背发凉的斩首行动。
那一天,基辅总司令部作战大厅里正在举行例行军事会议,200多名高级军官围坐在沙盘前,讨论南部战线的防御部署。
突然之间,一枚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穿透穹顶,携带着500公斤炸药精准砸进指挥中心。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救援人员事后在废墟中翻找幸存者时,只找到一块焦黑的将军肩章,原本闪亮的金色将星早已在高温下熔化变形。
这一击直接瘫痪了乌军的核心指挥系统。
三小时后,哈尔科夫装甲旅的指挥官对着死寂的通讯器咆哮,顿涅茨克第93机械化旅眼睁睁看着俄军坦克突破防线却无人下令撤退或反击。
扎波罗热的炮兵部队被困在空荡荡的弹药库前,整整12小时没有收到任何补给通知。
40个主力旅瞬间陷入“战争失明”,北约的评估报告显示,乌军的整体战斗力在72小时内暴跌60%。
如今,俄军显然仍在沿用这套“斩头+困身”的战术逻辑。
7月10日的空袭明显有预谋地打击军工设施和空军基地,目的就是切断乌军的装备来源;同时拦截185架无人机,则等于是剥夺了乌军最依赖的侦察手段。
而乌军虽然对外宣称“取得战果”,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其内部协调能力明显不足——经历过总部被毁的惨剧之后,基层指挥官普遍士气低落,甚至有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动不动就擅自撤退。
恐慌情绪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
总司令部遇袭后的第七天,扎波罗热某阵地上的47名士兵连夜逃离,其中21人还是获得过勋章的老兵。
基辅街头的征兵站门口排起了长队,不是来报名参军,而是提交拒征申诉,有人甚至不惜自残伪造病历以逃避上前线的命运。
新一轮空袭之后,逃兵现象再度抬头,某些步兵连三天内就少了十几人,连长也只能装作没看见。
与此同时,俄军在电子战方面也玩得越来越溜。
“克拉苏哈-4”电子干扰系统频繁启动,导致乌军通信时断时续,北约援助的“星链”终端也频频失灵。
这种战术与去年如出一辙:先摧毁指挥中枢,再通过电磁干扰封锁基层联络,逼迫敌军从内部瓦解。
目前俄军一边巩固卢甘斯克地区的阵地,一边向基辅方向施加压力,显然是想告诉乌克兰一个残酷的事实——继续耗下去只会更惨。
而乌军的反击动作看起来更像是强撑场面,比如7月10日虽然宣称摧毁大量俄军装备,但却闭口不谈自己的损失情况。
事实上,在顿涅茨克方向,乌军一个坦克营一天之内就被击毁6辆战车,两个弹药库也被端掉。
社会层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剧。基
辅独立广场上的自由女神雕像被喷上了“要活着的儿子,不要死去的英雄”的字样,反战人群举着逃兵的照片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给出交代。
民调显示,民众的战斗意愿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即便北约继续提供武器支援,但如果没人愿意打、没人敢打,这仗还怎么打得下去?
在这片新的硝烟中,隐藏着与去年相同的战争逻辑:
俄军依靠精准打击逐步瓦解乌军的指挥链条,而乌军则只能靠零星抵抗拖延时间。
但现实摆在眼前——已有15万人逃跑,40个旅级单位出现畏战迹象,这样的军队还能撑多久?
也许,真正的结局早在去年总司令部那堆焦黑的废墟中就已经写好了。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