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浮游生物是指生活于淡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不论在海洋或者湖沼等等水域中,浮游着各种生物,除了极少数体型较大、肉眼可见的种类以外,它们大多数是个体微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繁殖能力都很强。
一、淡水浮游生物及其分类
淡水浮游生物由于缺乏甚至完全缺乏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十分弱,有的只能随波逐流地浮游在水面上,或悬浮在水中作极微弱的浮动,故称为"浮游"。
淡水浮游生物广布于湖泊、池塘、河流等水体中,通常是互相隔离的,因此,淡水群落一般分为流水群落和静水群落两种群落;同时,淡水浮游生物分为淡水浮游植物和淡水浮游动物两大类,分别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果按生活环境来分,可以分为淡水浮游生物、河口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按垂直分布来分,分为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按浮游时期长短来分,为永久性浮游生物、阶段性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
二、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关系
1.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氧和有机物,为食物链的基础,浮游动物以这些浮游植物为食。然后,更大的浮游动物又以这些小型浮游动物为食。这样,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从一层转移到另一层。
2.竞争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可能会争夺有限的资源,比如光照、营养盐(例如氮磷)等。这种竞争可以影响各种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3.营养循环的贡献: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和排泄,参与到水体中的营养循环中。它们的排泄物和死亡后的遗体为微生物提供了营养,微生物的活动又释放出可供浮游植物吸收的营养盐,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4.物理和化学影响:浮游动物通过其活动可能会影响水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比如通过其运动影响水体的混合情况,或者通过其生理过程改变水体的pH值,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
三、淡水浮游植物
淡水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细菌和藻状菌植物组成,主要种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等七类。基本特征如下:
1.体型:一般都是小型甚至微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丝状体种类大多不分枝。浮游植物的细胞主要有球形、椭圆形、卵形、圆柱形、纺锤形、纤维形等各种形状,有些种类的细胞扁平、阔展成四方形、三角形、圆盘形、板片形等,这样的形状具有较大的相对面积,有利于悬浮在水中。
2.细胞结构:通常都有细胞壁,但裸藻类无细胞壁,仅有一层由原生质特化的表膜。细胞内部除蓝藻类以外都具有真核。细胞质中因种类不同而含有不同的色素,主要色素有叶绿素、黄色素、胡萝卜素和藻色素等。各种浮游植物的色素由多种色素配合而成,由于色素的种类以及配合比例的不同,使得各种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体色。除蓝藻类以外浮游植物的色素均集结成色素体。
3.运动:有些浮游植物具有鞭毛可以自由游泳,有些则不具鞭毛不能游动,只能随水漂浮。具有鞭毛的浮游植物,其鞭毛的数目、长短及着生部位,因种类而不同。
4.繁殖:淡水浮游植物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类型,营养繁殖和无性繁殖比较普遍,有性繁殖仅绿藻类具有。
四、淡水浮游动物
淡水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四类组成,它们在淡水鱼类的饵料生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绝大部分鱼类的幼鱼和花鲢等终生都以浮游动物为饵料。基本特征如下:
1.生活习性:淡水的浮游动物除了主要营浮游生活外,都能兼营底栖生活,即在成年期有时会沉到水底或暂时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它物体上。
2.食物来源:淡水浮游动物的食物主要是细菌、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和其它种类的浮游动物。
3.繁殖方式:淡水浮游动物繁殖力很强,生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淡水中各种浮游动物都有特殊方法适应外界不良条件,如在干旱或寒冷气候条件下,原生动物能形成孢囊,轮虫能形成休眠卵等。
五、淡水浮游植物分类
1.蓝藻门
蓝藻门约有150属1500种。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蓝绿色,有单细胞体、群体和丝状体等不同体型。构成植物体的细胞均为原核细胞。
(1)分布:本门植物分布广泛但大多数都生活于淡水中,成为淡水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淡水中的浮游蓝藻,在温暖季节里常大量繁殖、集聚水面形成蓝藻水华。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孢藻、项圈藻、螺旋藻、节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片藻、席藻等10多个属。
(蓝藻水华)
(2)经济价值:以往认为蓝藻不能为鱼类消化利用,不适宜作为鱼类饲料。但在蓝藻常年出现的鱼池中鱼类生长良好。据有试验结果:用螺旋项圈藻饲养白鲢有极为良好的效果;草鱼和鲤鱼也可以消化吸收蓝藻;罗非鱼可以完全消化拟项圈藻;香鱼可以消化颤藻、林氏藻、胶鞘藻和螺旋藻等蓝藻类。然而,大多数蓝藻特别是那些小型的单细胞藻类对鱼类的消化情况较差,特别是微胞藻和项圈藻生长过盛时形成人们熟知且有害的"蓝藻水华"爆发,在夜间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中含氧量下降,同时它们死亡分解后能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水质恶化甚至鱼类致病或死亡,此种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2.裸藻门
裸藻门约有40属800多种,除胶柄藻属外,都是无细胞壁、有鞭毛、能自由游动的单细胞藻类。常见属种有裸藻属、扁裸藻属和囊裸藻属等。
(1)分布:裸藻门植物主要分布在淡水中,特别在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体内最为常见,营浮游生活。本门植物喜强光和较高的水温,在温暖季节常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并浮在水面上形成暗灰色或黄绿色的水华。
(2)经济价值:过去人们认为裸藻是鱼类不易消化的种类,但据有人经验,认为池中裸藻出现表明水质轻肥,对鱼类生长有利。另有研究表明,裸藻是白鲢容易消化的食物。当然,也有一些种类不易为鱼类消化比如绿裸藻等等,爆发时会形成"裸藻水华"严重影响水体水质。
3.绿藻门
绿藻门是藻类植物中最大的一门,约有350属5000~8000种。植物体通常呈草绿色,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体、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等不同体型。
(1)分布:绿藻门绝大多数的种类分布于淡水中。许多单细胞体、群体和丝状体种类漂浮在水中,是淡水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淡水中常见的有团藻目、四孢藻目、绿球藻目和接合藻目等,其中绝大多数种类营浮游生活。
(2)经济价值:绿藻种类繁多,常大量繁殖形成水中优势种,是水生动物和养殖鱼类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小型绿球藻类是浮游动物的良好食物,丝状体种类常为鲤鱼、鲫鱼所直接摄食。但水中如果绿藻繁殖过多也能引起水中气体含量不稳,不利于鱼类生活。在鱼苗池中当日光增强、绿藻类过分繁殖时,使水中氧气饱和,鱼苗易生气泡病。另外,水网藻大量繁殖时,能妨碍鱼苗正常活动,甚至使游入其中的鱼苗囚死。
4.金藻门
金藻门约有70属250种,植物体多为单细胞体和群体,具鞭毛,营浮游生活。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属种有金藻属、鱼鳞藻属、钟罩藻属、赭球藻属及合尾藻属等。金藻门植物的植物体常呈金黄褐色,故名。
(1)分布:金藻类主要分布于淡水中,营浮游生活。淡水种类大都喜欢生活于软水及透明度较大的清水中,多出现于水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夏季的数量明显减少。在水中金藻类大多分布在中下层,就湖泊而言近岸区域的数量不多。金藻门中能运动的种类大多没有细胞壁,采集的标本不易保存。
(2)经济价值:金藻类多数种类原生质体裸露,并含有白糖素、油滴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为鱼类容易消化的饵料。尤其在早春、晚秋低温季节正值其它藻类数量锐减之时,金藻类恰在此时大量繁殖,更显示它在水产养殖上的意义。
5.黄藻门
黄藻门约有75属370余种,植物体通常呈黄绿色,大多数种类是不运动单细胞体或群体。
(1)分布:黄藻门植物主要为淡水产,喜欢生活于半流动、较清洁的软水中。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属种有黄球藻属、葡萄藻属、黄丝藻属、变形藻属和顶刺藻属等。
(2)经济价值:黄藻门植物大部分种类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但丝状体属种(比如黄丝藻)和有胶被的属种(比如葡萄藻),鱼类食后不易消化。黄藻门种类如果在水中大量繁殖,其它浮游藻类就会大量减少。多出现于寒冷季节,常混杂于其它藻类中。
6.硅藻门
硅藻门约有155属5400余种。植物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群体有丝状、带状、星状和放射状等。硅藻门植物的细胞壁含硅质,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
(1)分布:淡水中的硅藻以羽纹目的种类最多而且常见。其中有不少浮游种类。硅藻门植物通常喜低温,在光线极其充分而温度又较低的春秋两季,常能大量繁殖。
(2)经济价值:硅藻是鱼类和其它水产动物的饵料,是水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然而有时硅藻大量繁殖,水中营养物质突然减少,会导致硅藻大量死亡,而使水体发生腥臭,不利于鱼类生存。
7.甲藻门
甲藻门共有135属1000余种。植物体大都为能游动的单细胞体,体型略成球形、椭圆形等,体色通常为黄绿色或金黄褐色。
(1)分布:甲藻门的淡水浮游种类均来自隐藻纲。隐藻纲喜欢生活于含有机质多,硬度大的池塘、小型湖泊和水库中,温暖季节尤其多见。
(2)经济价值:淡水中的隐藻纲植物是肥水养鱼池中最常见的优势种类,大部分种类都能被鱼类消化利用,是淡水养鱼的重要天然饵料之一。但仍有部份甲藻类对鱼类不利,当水体有机质过多时常会引发"甲藻水华",在水面形成铁锈水严重影响水体水质。
六、淡水浮游动物分类
1.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类由单细胞构成的微小动物,共有3万余种,有不少种类生活在淡水中,营浮游生活,常见属种有变形虫、表壳虫、太阳虫、栉毛虫、漫游虫、草履虫、喇叭虫等。
(1)分布和习性:原生动物由于体形小,孢囊又能抵抗干旱,所以极易为风力和动物传播,又由于生活周期很短,即使在仅仅存在几天的雨后积水体中也能繁殖后代,所以几乎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原生动物的存在,而且大多数种类都是普生性的种类。
原生动物以单细胞藻类、细菌、其它原生动物以及各种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所以在富含藻类和细菌的静水水体中,原生动物的种数和个体数都很丰富,反之,在水质清澈的流水中则很少能见到它们。温度对原生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大多数原生动物最适的温度范围是16~25 ℃,但是即使在10 ℃以下和28℃以上的水中,原生动物种类组成仍然相似。因此,夏季和冬季水体中原生动物的差别主要在个体数量方面。
(2)经济价值:原生动物中许多种类是淡水鱼类、贝类的天然饵料,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鱼类所利用。另外,由于原生动物以细菌、有机碎屑为食物,因而能促进水体净化。
2.轮虫类
轮虫是一类体型很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仅100~500微米,已知约 1500种。淡水轮虫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有螺形龟甲轮虫、矩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长三肢轮虫、前节晶囊轮虫、梳状疣毛轮虫、颤动疣毛轮虫、角突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21种。
(轮虫吞食)
(1)形状:多数轮虫体型纵长,少数为袋形或近圆球形。轮虫身体分为头冠部、躯干部和足部三部分。其头冠部的纤毛不停摆动,有如车轮不停地运转,从而获得了"轮虫"这一名称。
(2)分布:轮虫中约有75%的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其中有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绝大多数轮虫是普生性种类。我国常见的21种轮虫在世界其它国家也同样普遍存在。浮游轮虫具有高度的生态耐性,从很浅的池沼到深水湖中都能生存。
(3)经济价值:轮虫以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以及不同种类的轮虫为食,同时它们又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特别当鱼苗卵黄囊消失后开始主动寻食时,轮虫是水花鱼苗最适口的天然饵料,有些成鱼(比如鳙鱼)也吃轮虫而且消化良好。轮虫能利用鱼类所不能利用的藻类,是淡水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
(显微镜下的水蚤)
3.枝角类
枝角类通称水蚤,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体长平均为1毫米,通常用肉眼可以看到。全世界枝角类有500~600种。淡水常见属种有水蚤、薄皮蚤等。
(1)形态:枝角类体短,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身体被两瓣透明的壳瓣覆盖着。头部有显著的黑色复眼,第二触角十分发达,枝角状,为主要游水器官。
(2)分布和习性:枝角类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中的种类一般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质肥沃的水域,湖泊、池塘中的数量常较水库、江河为多。枝角类大多营浮游生活。枝角类的取食方式分为猎食性和滤食性两类。猎食性的种类不多,比如薄皮蚤和大眼蚤等,主要猎食原生动物、轮虫、小型甲壳动物及大型藻类。滤食性种类占大多数,主要滤食酵母、细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等。
(3)经济价值:枝角类常见种类并不多,但数量很大,是淡水鱼类的天然饵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在水花育苗放养的中、后期,枝角类是最重要的天然饵料。枝角类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含有鱼类需要的全部氨基酸。此外,枝角类还含有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和钙质。
4.桡足类
桡足类是一类比枝角类大一点的小型甲壳动物,体长不超过3毫米。全世界的桡足类共有7500种,淡水常见属种有剑水蚤、真剑水蚤等。
(1)形态:桡足类身体纵长,分节明显,没有显著的被甲。身体分节,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有1对发达的小触角和5对胸肢,腹部无附肢,其末端具1对尾叉。
(2)分布和习性:桡足类一般营浮游生活,大部分种类分布于海洋,少数种类分布于淡水中。淡水中的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桡足类取食方式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两类。滤食性种类主要滤食细菌、有机质碎屑、单细胞藻类等。捕食性种类则捕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其它桡足类等。有些种类比如剑水蚤,还捕食鱼卵和出膜不久(3~5天)的仔鱼。
(3)经济价值:桡足类分布广,数量多,也是淡水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但它们的繁殖速度比轮虫和枝角类慢并且运动迅速,幼鱼不易捕到。此外有的种类伤害鱼卵和仔鱼,进行人工孵化时,必须注意这一点,以免影响孵化率。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