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五小时干货与一个时代谢幕:巴菲特大谈关税与美国财政,千亿帝国开启阿贝尔时代

0
分享至


来源|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 )

作者|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

沃伦·巴菲特精神矍铄。

拄着拐杖,一身正装地进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现场。在开始演讲前,他还把桌前最爱的两听可口可乐特意放在话筒前面醒目位置,并举起右掌放在额头上远眺了下他的盛大舞台。

满满当当的会场,比任何一届都要人多。

巴菲特开场说,这是他第60次参加的会议,应该是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好的一次。 “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创下了纪录”。

只是在5小时问答最后,巴菲特透露说,我现在想借这个机会,提前和大家谈一件事。

“现在是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应该在年底正式接任伯克希尔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了。我计划在明天的董事会上提出这个建议。我相信董事会会全票支持这个决定。”

巴菲特紧接着明确表示,他不会卖出任何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因为在阿贝尔的领导下,“伯克希尔的前景会比我自己领导时更好”。

“当然,将来有可能出现一个可以大量投资的机会。如果那一刻到来,我仍可能会出来出点主意。”

伴随这个消息透露并宣告股东会结束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是的,经久不息,以至于巴菲特不得不补充一句话来回应“安可”:“大家的反应可以有两种解读,但我就当是‘惊喜’好了。谢谢大家。”

显然,现场的掌声很复杂,感激、感动、唏嘘、不舍……确实也有一点惊喜,毕竟巴菲特边说自己退休边承诺保留所有股票。

要知道,在举行这一届股东会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伯克希尔市值创出了新高,而且这还是在今年美股大回调的背景下完成的。

去年8月28日,伯克希尔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市值。那是个周三,距离巴菲特94岁生日还有两天。市值“进位”的那一刻,被媒体戏称是“送给股神的生日礼物”。

如今,巴菲特第60次股东大会,伯克希尔市值再创新高……这些巧合般的重叠,既像一场对理性投资的集体回应,也像一曲复利之歌的高光合奏。

根据伯克希尔公布的最新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账上现金与短期国债总额已突破347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占比高达总资产的27%,远高于过去25年13%的均值。

巴菲特笑言自己“并不高尚到是为了让格雷格将来更出色才保留现金”,而是现实太骨感。过去一个季度,他们差点花出100亿美元收购一家企业,最后却没成交。

正如他所言:“如果机会合适,别说100亿,1000亿也能花出去。”

今年的股东会上,巴菲特没有回避大问题。他再次就美元贬值表达担忧,强调“真正让我担心的,是美国财政政策本身”。

他还再次强调,“别把贸易当作武器使用”!

巴菲特坦率表示,今年回购减缓,一是股价不够便宜,二是受到了1%回购税的影响。“这确实让它比以前少了一点吸引力。”

当然,真正让人不安的并不是税负变化,而是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在外溢到经营与资本配置之中。从自动驾驶可能对GEICO保险模式的挑战,到电网投资的制度困境;从核风险的现实威胁,到政府与私人部门在能源投资上的协同困境……

巴菲特与阿贝尔显得有点忧心。他坦言:“国家需要像高速公路系统那样的投资机制。但当你面对48个州各自为政,这几乎难以达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芒格已不在,但巴菲特和格雷格许多次提及他,一种近乎本能的怀旧回忆渗透在每一个片段中。

比如巴菲特回忆说,查理一直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够集中,他说“你们一生只做5件事,可能比做50件还赚得多”。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将股东会上几个关注度最高的问题精译分享给大家。


关于关税与全球贸易

沃伦,在2003年你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曾提出通过进口凭证来限制贸易逆差,并指出这些进口凭证本质上等同于关税。但你最近又称关税是一种“经济战争行为”。请问你的贸易壁垒观点发生变化了吗?还是你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巴菲特是的,进口凭证确实有别于传统关税。它的出发点是让出口与进口保持大致平衡,避免我们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失控。

当时这套方案还包含了一些条款,想帮那些当时被称作“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家加快一点发展——考虑的东西挺多,但核心目的其实就一句话:别让贸易失衡拖累大家的长期成长。

我一直认为,贸易平衡是件好事。越平衡,对世界越好。

像可可种植在加纳、咖啡在哥伦比亚等等,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

美国其实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起初几乎就是个纯农业国家,250年前,我们出口的主要是烟草和棉花,一步步才变成工业国家的。

而我不想看到的,是我们靠积累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把我们自己推向一个背上越来越多债务的局面。

我当年搞的那个进口凭证方案,查理觉得有点太复杂了,他说这玩意儿像是鲁布·戈德堡机器,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听过这名字(笑)。确实是有点花俏,但我个人觉得,它比我们现在讨论的那些方案要靠谱得多。

当然,贸易可以变成一种武器,而它引发的态度变化,有时候比政策本身还危险。

我那套进口凭证的想法,最后当然也没能推行。我们手头好像还有几份复印件?不过需求不大啦(笑)。如果谁真的想看看,写封信到办公室我们可以寄给你。

但重点不在那纸文件上。重点是,别把贸易当成武器来使用。

美国从250年前一无所有,走到今天——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没有先例。依我看,当世界上的75亿人对你心存不满,而3亿人还在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这显然既不正确也不明智。

世界其他地方越繁荣,我们自己会越安全,我们的孩子们也会更有保障。——不过你也别指望我的这个理论哪天能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列(笑)。


关于日本的投资

日本央行继续加息是合理的?他们的加息计划会不会影响你继续投资日本股市,甚至让你考虑兑现已有的投资收益?

巴菲特这事已经过去六年左右了。我当时手边有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大概列了两三千家日本公司。

然后我就看到那五家日本商社,当时它们的股价便宜得惊人。

我花了一年时间慢慢买入这些公司。随着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企业,和管理层的人打交道,越了解越喜欢。

我们后来买到了接近10%的持股上限,我们也明确告诉对方,如果没有他们的许可,我们不会超过这个比例。

我们后来也合理地征询了他们是否愿意放宽这个限制,现在这个限制正在逐步放宽。

我可以替我自己,也替格雷格说——接下来的50年里(我希望那时候是他在掌舵),我们不会考虑卖掉这些股票。

日本的经营纪录其实非常出色。如果你去问蒂姆·库克(Tim Cook),他大概会告诉你,日本的 iPhone 销量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本土;你去问美国运通,他们也会说在日本的业务做得非常好;还有可口可乐,在日本也有重大投资,同样表现非常出色。

日本有很多文化上的习惯跟我们不同,比如他们一直偏好罐装饮料,这是他们从一开始就习惯的形式。他们还有一整套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分销系统。

我们被这五家公司非常友善、认真地对待。他们主要是和格雷格沟通,我大概一两年前去过一趟,但大多数的沟通是他在处理。

格雷格比我“国际化”多了……当然,说他比我国际化,其实门槛也不高(笑),但确实如此。

这笔投资我们是要长期持有的。

而且我猜,他们覆盖全球的业务布局也会带来一些很大的机会——这些机会对他们每家公司来说都可能是巨大的。有时候,我们或许能在某些项目上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它们实现。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会持续扩展。

可惜伯克希尔现在太大了。

我们特别喜欢这笔投资,真希望这块头还能再大点。尽管这五家公司已经是日本非常大的企业,我们在这块的投资市值也有大约200亿美元,但我巴不得能投个1000亿美元。

我对我们手上好几笔投资都有这种感觉。只不过,体量太大反而成了表现的敌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查理以前老说,有点问题其实是好事。我一直不太明白他这话的意思(笑)。但要是你听过他那些“金句”语录,你可能就明白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笔日本投资完全就是我们喜欢的那种类型。

那本册子其实也不算小,挺厚的。基本上是每页两家公司,一共几千页。但就是这样翻着翻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翻出什么东西来。

我们去年放了一部短片,讲的就是“翻每一页”。我想说,“翻每一页”这件事,其实是投资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但现实是,很少有人真的会去一页页翻;而那些愿意去翻的人,他们找到的东西,大概率也不会告诉你。

所以这活儿,得你自己亲自去做。


关于手中的现金

伯克希尔持有超过3000亿美元的现金与短期投资,占总资产的约27%。这一比例远高于过去25年平均的13%。除了保险业务所需的流动性之外,这样做更多是因为当前市场估值过高、主动降低风险的策略吗?

还是你有意为未来的领导交接铺路,为格雷格·阿贝尔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和一份“干净”的资产负债表?

你是否乐观地认为,可能会有一些难得的好机会正朝你靠近?

巴菲特(笑)我要说,我可没那么高尚,不至于为了让格雷格将来看起来更出色,就特意按住自己不去投资。

如果他真因为我退场得了什么优势,我可能还会有点小吃醋呢(笑)。

我们现在的现金储备,其实是出于很实际的考量。比如,不久前我们差一点就花了100亿美元去买一家公司。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别说100亿,1000亿我们也能花出去。这些决策其实不难,只要满足几个条件就行:我们看得懂,价格合理,而且我们不必太担心风险。

问题就在于,投资机会从来不是按部就班地出现的,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

如果每天都有四次稳赚的机会,那投资就太轻松了。你只管算算大概能赚多少,再决定下多少注就行。

但我们不是做那种每天都能有“好球”进账的生意。我们做的是那种极度依赖少数大机会、但长期奏效的投资。

查理过去常说,我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觉得如果我们一辈子只做五件事,会比做五十件事赚得还多。他认为我们从来不够集中(笑)。

我不否认,我们现在账上有3350亿美元的国债,我们当然更希望这个数字只有500亿——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更好的机会。

但现实是,市场就是不那么配合。

过去,我们恰恰是因为不强求“永远满仓”,才赚到了不少钱。

而且我们并不认为,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长期持有几笔简单的投资坐等收益,有什么不好。

身为主动投资者,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节奏注定不规律。但也正是这种“不追求频率,只等待好球”的节奏,让我们走出了与众不同的投资之路。

如果你现在告诉我:我每年必须投资500亿美元,直到我们账上的现金从3350亿降到只剩500亿,那将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决策。

你要知道,真正超值的机会,往往出现得非常偶然。

从长期趋势看,市场大概率是往上的。可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市场明天、下周或下个月会怎么走。我不知道,格雷格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没人知道。

更别提个别公司的业绩了,没人能预测它们明天或下个月会发生什么。

我们迟早会被一连串机会砸中,到时候你会庆幸自己手里有现金可以接住它们。

当然,如果明天就来,那当然最好玩了。但很可能不会,非常非常不可能。但要是拉长到五年呢?概率就会慢慢变高。

这其实就像死亡一样(笑)。你10岁的时候,明天就死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你要是活到100岁,那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尤其是你是男性的话(笑)。

所有的长寿纪录几乎都是女性保持的。我当年还试图说服查理去做变性手术,这样他就有机会破纪录了(笑)。不过以男性标准来说,他已经活得非常好了。


关于保险与AI

AI时代是否会带来类似过去伯克希尔所经历的重大转变,例如在承保策略或资本配置方式上?

贾恩我毫不怀疑,AI一定会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它会重塑我们评估风险、定价风险、销售保险、乃至理赔的方式。

但话说回来,我也看到很多公司在AI上砸了大把的钱,只是因为它是时髦的新概念。

伯克希尔一向不是最快出手、也不是第一个上车的。我们的风格是“先观察,看清楚之后再行动”。只有当机会明朗,我们对失败概率、收益风险比有清晰认知时,才会真正大举投入。

目前我们的各家保险子公司的确在尝试AI,看看哪些地方能用得上。但从集团层面来说,我们还没有进行那种大手笔、战略性的投入。

只要机会真来了,我们不会迟疑。

巴菲特我得说句实话,如果你现在让我选:要么给我1000亿美元让我去投产险市场,要么让我拥有全球最顶尖的AI团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第一个。

我是认真的。如果你让我选,是要AI专家、超级大模型,还是要阿吉特·贾恩做决策,我随时选阿吉特。不是开玩笑。


关于耐心投资与果断挥杆

你常常强调“耐心”的重要性。在你的投资生涯中,是否曾有哪一次打破耐心原则、迅速行动,结果反而带来了好处?



巴菲特这是个好问题。确实,有时候你必须得迅速行动。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赚了很多钱,正是因为我们出手得比周围所有人都快。

我记得有一次,应该是杰西卡·图姆斯联系了我们——我想她是我们一位经理本·罗杰(Ben Rosner)的继孙女。

1966年,我接到了一个来自纽约的电话,是一个叫比尔·施泰纳(Bill Felt Steiner)的人打来的。他说:“我代表安嫩伯格夫人(Mrs. Annenberg)。”我记得安嫩伯格家有9个姐妹,在沃尔特(Annenberg)先生成名前,她们就都在了。

施泰纳对我说:“我们有一项业务想卖给你们。”

于是我打电话叫来了查理,问了几个细节,听起来很有意思。我们就一起回到办公室里。

安嫩伯格女士的丈夫曾经是我们那位经理本·罗杰的合伙人,后来丈夫去世了,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有些紧张,于是她提出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出让这家公司。

她开出的价格是600万美元,其中200万是现金,还有一块在费城Market街900号地段价值200万美元的不动产,而那家公司当时每年税前利润有200万美元。

查理和我当时去了这家公司,本·罗杰也在场。他其实非常不情愿与前合伙人的遗孀做交易。尽管他非常富有,但他并不享受这个过程,甚至非常紧张。

然后他说了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他对查理说:“我可以帮你们打理这家公司到12月31日,之后我就退出。”

我把查理拉到走廊上说:“如果这个人真要辞职,那我读过的所有心理学书都可以直接扔了!”(笑)

然后我们就买下了这家公司,开启了一段很棒的合作关系。

你想想,那天早上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根本没料到会发生这一切!

我曾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东部的人对中西部人有一种“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反倒帮了我们。

比如本·罗杰的第一任妻子就是艾奥瓦人,他就想当然地觉得,来自中西部的人都挺靠谱。

这种时候,你要是走进一间屋子,碰到一个愿意用600万美元把一家每年赚200万美元、还附带两百万地产的公司卖给你的人,那就不是耐心的时候了。

你该耐心的是在等待这种电话响起的过程里。电话会在某一刻响起,也许我正在后面那间屋子里睡觉呢。

你永远不知道是哪天,但这种“你永远不知道哪天会有机会”的状态,才是这项事业的乐趣所在。

保持耐心的同时,千万不要低估我们为了快速出手所做的大量阅读和准备工作。因为我们知道,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各种类型的私营企业,只要机会出现,我们就已经准备好出击了。

“耐心”的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为行动做好准备的过程。

当然了,机会从来都不会以某种均匀的节奏出现。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你能从事的最不规则的一类活动了。你必须做到的核心一点是:你要能在五秒钟之内挂断一个电话,也要能在五秒钟之内果断说“干” !

而且,你在这个行业里,绝不能被自我怀疑困住。如果你整天迟疑不决,那你还是去干点别的吧。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我一直特别享受,其实可以说是我到90岁还在工作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人们信任你。这真的很有意义。

即使今天我拥有的钱多到没人能算得清,就算用机器帮忙也数不过来,那又怎样呢?这对我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对我孩子的生活也没影响。

但查理和我都享受被人信任的感觉。

人们在60年前、70年前就信任我们,那时我们还是做合伙制生意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主动去找过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我们的合伙企业。

我从来没有一个合伙人是机构投资者,我根本不想要那种人。

我也不想要那种每三个月就得安排一堆人来给他们做汇报、说他们想听的话的人。这不是我们要的。

我们找到了我们要的那些合伙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在场的这一群人。一切都顺利地实现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机会来临时,千万不要还在那里“保持耐心”,你得在当天把事情敲定下来!


关于美元贬值

随着2025年美元对其他外币迅速贬值,伯克希尔是否采取了措施来降低货币风险,以及对季度和年度利润的影响?如果有,请说明具体做法。


伯克希尔目前通过发行日元债来对冲其日本股票投资的货币风险。未来,是否会持有非对冲的外币计价资产?

巴菲特实际上我们一贯持有这类资产。

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我们打算长期持有那些头寸,而融资成本又极低,所以我们基本尝试以一定程度的日元融资,来对冲日元计价的资产。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公司政策。事实上,这还是我们第一次这么做。我们曾经持有过大量的外币计价证券,也都是没有对冲的。

至于你问我们是否会为了减小季度或年度利润的波动去做什么,我们从不基于“季度或年度利润的影响”来做决策。

最终的数据会是什么样,那就让它去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5年、10年、20年后的状态。

实际上,上个季度由于日元波动,在财务报表里触发了一些GAAP准则下的账面费用,但说实话,这根本不重要。

下个月或明年,这些情况都会变。

当然了,我们肯定不会去持有那些我们判断其货币“正走向崩溃”的资产。我们真正担心的问题是,美国货币是否保持长期稳定性。

如果一个政府倾向于让自己的货币不断贬值,那是没有任何制度能够长期抗衡的。

你可以选出独裁者、代议制政府,甚至任何体制,但不论在哪种制度下,都会存在让货币变得更弱的“本能冲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年报里非常简短地提到:让我担心的,其实是美国的财政政策。

因为它就是这样运作的。

整个制度的激励机制,推动着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可能通过货币体系造成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绝不仅仅出现在美国,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一样。有些地方货币失控的频率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政府的天然走向,就是让货币在时间中“缩水”。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

但在制度设计中,很难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制衡机制,来阻止这种事发生。

最近这段时间,(特朗普二次执政)一百天,我们确实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特别是看到当人们试图确保自己不会陷入财政风险时,会发生什么。

我们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制度来防止货币贬值——在我们当前的日元持仓中,我们之所以这么操作,是因为我们预期会持有这些资产50年甚至100年之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的资产是以一个可预测性很高的货币计价的。只要我们能以合适的利差操作,我们就会尝试以日元计价来发行一些负债。但这完全不是出于我们关心季度或年度利润的考虑。

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我们真正意义上只做过一次大型的货币操作。那一次稍微和我写给《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有点关系,当时我们做多了大约12种其他货币(这意味着我们在做空美元),其中大约只有四五种是主要货币。

我们持有这个头寸大概两年,赚了几十亿美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金额。

查理一直觉得,如果必须在股票以外的资产类别里选择一个投资方向——虽然他很懂债券、房地产,还有其他很多东西——但他认为,如果操作得当,外汇市场是能赚很多钱的。

不过我们只做过那一次。将来再做,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可能性不大。

当然,也有可能美国发生某些事情,促使我们非常想持有大量其他货币的资产。比如说,如果我们在某个欧洲国家做了一笔非常大的投资,也许我们会选择以当地货币融资。

在日本的案例中,情况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有机会以极低的利息成本借入资金,而与此同时,我们对那些日本公司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也很有信心。

如果现在的这种状况能持续几十年(当然不会,世界从来都不会一成不变),我们可能会继续这么做。

但正因为世界总是在变化,所以别把我刚才说的当成什么预测。


关于效率部门的工作

你认为DOGE(效率部门)带来的整体影响,对美国长期发展是正面还是负面?



巴菲特我认为官僚主义是一种极其普遍,而且具有传染性的东西。

在我们的资本主义体系里,其实也到处是官僚主义。大公司往往都还有改进空间——包括伯克希尔在内。而政府就更难办了,它几乎没有真正的制约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支出和货币问题令人担忧。毕竟,它可以直接印钞票。

政客靠承诺好处来赢得选票,这本身也不一定是出于恶意。但关键难题是,如何控制政府的收支。说实话,这可能永远没有完美答案。

我们当前的财政赤字水平是不可持续的。也许还能撑两年,也许二十年,我们谁都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说的:“如果一件事情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那它终将停止。”

这很真实。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持续赤字),正是无法永久持续的。

一旦财政问题真的失控,局面可能彻底瓦解。美国历史上其实已经好几次差点滑到这个边缘。虽然我们还没经历恶性通胀,但现在的通胀也不容小觑。一旦滑入失控状态,会迅速自我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现在的赤字大概是GDP的7%,可真正可持续的也许只有3%。越偏离这个合理区间,问题就越可能变得不可控。

我可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但我真心认为这个问题得有人解决。只可惜,国会似乎不是干这个的好手。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该适可而止了(笑)。

我们的国家一直都有各种问题,但这个问题是我们自找的。美国有着全球最强的收入体系、资本产出能力、人才培养机制,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系统。

但如果你要选一种方式来搞砸它,那就是搞砸我们的货币体系。

历史上,很多国家就是这么毁掉自己的。

理论上,出错的人应当承担后果;可现实往往是,他们不但没付代价,反而可能还得了好处。现在我们还有回旋余地,但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等不起太久了。


关于阿贝尔对资本配置的看法

想听听格雷格对资本配置,特别是进入新业务的看法。



阿贝尔这个问题不简单(笑)。但你要知道,我们在伯克希尔其实起点非常好。我们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由沃伦、查理和所有管理团队共同定义的价值观。

说到我们最核心的价值观,有几个我认为特别关键。

首先,我们会始终维护伯克希尔及旗下企业的声誉。这在投资和运营中,始终是我们的优先考虑。

我还想回到之前关于资产负债表的评论——我们会保持一张“堡垒式”的资产负债表。

我觉得我们的首席独立董事苏·德克(Sue Decker,曾是雅虎总裁)说得非常好:虽然我们现在持有大量现金,但这是一项巨大的资产,这种资产观念会持续成为我们的哲学。

我们会在有机会的时候配置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始终把它看作战略资产。这让我们在困难时期无需依赖他人,也能挺得过去。

这也将是我们未来的投资哲学。

我们将继续保持伯克希尔的风格,永远不会依赖银行或其他外部机构来维持伯克希尔的成功。

关于资本的配置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管理和对风险的理解,这落在我们所有管理者的肩上,无论是保险还是非保险业务,我们都会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整个伯克希尔集团中。

另一个我想要强调的是价值观,也与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相关:我们拥有一组非常出色的运营公司,它们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不论是创造浮存金的保险公司,还是那些每年都带来强劲现金流的非保险公司。

这些正是我们未来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这些现金流、浮存金,以及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中本就拥有的大量资源,使我们能够延续与过去60年完全一致的资本配置理念。

我们会首先考察集团内部的机会,即我们旗下的保险与非保险子公司:这些公司是否资本充足,是否有能力很好地运营业务。

这个原则会一直延续下去:伯克希尔旗下的公司将继续保持各自的独立运营模式,但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也就是资本的安排——始终由伯克希尔来把控。

接下来是关于全资收购的机会。沃伦之前提到,上一季度我们“接近”完成一笔有趣的交易——规模大约是100亿美元。

不过前提依然没有变:估值要合理,风险要匹配。如果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了,我们就会出手;如果还不到合适的时候,我们也愿意继续等。

未来,总会有合适的机会出现。

然后还有持有公司部分股权的方式,即通过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如沃伦一贯强调的,我们在买入股份时,是把它当作一家公司的所有权看待。虽然我们只是股东之一,但我们真正拥有这家公司一部分的现金流、一部分的资产负债表。这不仅仅是一张股票凭证。

我们会用长期持有的心态去思考这类投资——无论是收购100%的公司,还是买入1%的股权,我们都必须清楚地理解:这家公司5年、10年、20年后的经济前景会怎样。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判断,就不会投资。我们不但要理解企业的成长性,还必须了解潜在的风险所在。

这正是沃伦和团队过去60年来进行资本配置的哲学——它不会改变,也是我们未来继续贯彻的方式。

巴菲特我没有补充了,你刚才讲得非常好。


关于年底换届的大事件

你提到未来将由阿贝尔先生负责资本配置。那你怎么看,是“企业经营者”更容易成为“投资者”,还是“投资者”更容易成为“经营者”?

巴菲特这是个好问题。我必须说,当一个企业经营者要难得多。

就我而言,坐在一个房间里,动动手指研究投资,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这种生活确实轻松得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更值得钦佩。只是对我个人而言,这样的生活令人愉快,我从不抱怨。

我拥有的一个巨大奢侈品,就是我能选择和谁共事。我这辈子从没为我不敬佩的人工作过,这是极大的幸运。

我曾为五位不同的人工作过,他们都很棒——从距离这里几公里的彭尼百货经理,到几家报社的主管,没有一个老师让我失望过。

我还得承认,我可以极大程度地掌控自己每天的生活节奏,而不是像一名公司运营者那样被日常运营牵着走。

而且坦白讲,我也不想在许多情况下,去和顶尖的企业管理者竞争,因为他们往往不得不做一些妥协,而我可以不用。

我其实是一个掌控自己人生节奏的人,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位置,可以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来经营公司。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自由。

我现在想借这个机会,提前和大家谈一件事。

明天,我们将召开伯克希尔的董事会会议。伯克希尔目前有11位董事,其中两位是我的孩子——霍华德和苏珊。他们已经知道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其他人还不知道。

我认为,是时候让格雷格·阿贝尔在年底正式接任伯克希尔首席执行官。

我计划在明天的董事会上提出这个建议,然后让董事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个安排,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对架构的设想或其他方面的看法。

接下来,在几个月后的那次董事会会议上,我们将就这件事正式表决。

我相信他们会一致支持这个决定。这意味着,从今年年底起,格雷格将成为伯克希尔的首席执行官。

我本人仍然会留在公司,必要的时候也许还能帮上一些忙。但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资本的安排,最终拍板的人将是格雷格。

如果未来出现某些重大的机会,比如国家或市场遇到动荡,我相信我在某些方面仍然可以提供支持。

毕竟,伯克希尔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在政府眼中,我们是“可以依靠的资产”,而不是“需要救助的负担”。

能成为这样的一家公司,其实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一旦经济出问题,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公众和政府的指责。

所以如果未来真的发生什么大事,我可能还会出点力。但大方向上,一切由格雷格全面负责。比如遇到并购案,格雷格会全权主导。

当然,我猜如果董事会知道我还在身边,他们可能也会更放心地把权力交给格雷格,尤其是在处理大笔交易的时候。

但需要明确的是:从那一刻起,格雷格将是伯克希尔唯一的首席执行官。

顺带一提,今天我说的这些,除了我两个孩子,其他董事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决定。明天我们会正式开董事会,到时候我会详细讲清楚,他们需要思考哪些问题,评估哪些结构安排。

等他们消化之后,在下一次董事会上,我们应该就会正式作出决议。如果通过,这项人事变动将作为“重大事项”对外公布,我们也会按照监管流程进行信息披露。

从那以后,格雷格将全面接手伯克希尔的管理工作。

而我嘛,可能会用“占卜板”偶尔指点一下(笑),但不会再插手日常事务了。

还有一件事我想特别说明:我不会卖出伯克希尔的任何一股股票。这些股票将会在未来逐步捐赠出去。

决定保留所有股票,这完全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决定。

因为我认为,在格雷格·阿贝尔的领导下,伯克希尔的前景会比我自己领导时更好。

当然,将来有可能出现一个可以大量投资的机会。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可能还是会出来帮点忙、提些建议。而董事会或许也会觉得:既然我所有的资产都还压在伯克希尔身上,那我的意见还是很值得听一听的。

我自己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很明智的。

而且我亲眼看到格雷格这些年在伯克希尔的表现——他做得非常出色,真的非常棒。

好了,谢谢大家。

刚刚大家的反应有点“冷静”,这种反应嘛,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笑):要么是太惊讶了还没反应过来,要么就是被惊喜到了。我愿意相信是后者。谢谢你们!


点赞+推荐,支持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每个月要交公粮28次,丈夫受不了,妻子却说:每月2次都无法满足

每个月要交公粮28次,丈夫受不了,妻子却说:每月2次都无法满足

胖胖侃咖
2025-04-03 08:00:11
敲错门的哈里王子被监控拍到,垃圾桶显眼!邻居热议,网友吐槽

敲错门的哈里王子被监控拍到,垃圾桶显眼!邻居热议,网友吐槽

TVB的四小花
2025-05-11 01:15:15
没有一架战机被击落!印媒终于回应了,巴铁宣传了假消息?

没有一架战机被击落!印媒终于回应了,巴铁宣传了假消息?

大风文字
2025-05-08 18:19:25
踢疯了!争冠球队争先恐后,球迷:北京国安越来越像“中国巴萨”

踢疯了!争冠球队争先恐后,球迷:北京国安越来越像“中国巴萨”

足球大腕
2025-05-11 00:24:50
武汉旅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志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武汉旅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志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0 23:33:06
老太将汽车车轮上锁,致怀孕女子活活疼死,丈夫持刀上门怒杀畜生

老太将汽车车轮上锁,致怀孕女子活活疼死,丈夫持刀上门怒杀畜生

悬案解密档案
2025-05-10 11:06:32
莫迪接受不了战败,消停不到30小时再度点燃战火,12架军机被击落

莫迪接受不了战败,消停不到30小时再度点燃战火,12架军机被击落

科技处长
2025-05-10 23:00:04
74岁香港老兄弟反目成仇!明星足球队内幕曝光:赌钱输百万

74岁香港老兄弟反目成仇!明星足球队内幕曝光:赌钱输百万

动物奇奇怪怪
2025-05-09 09:31:41
男子银行卡多次转账被冻结,去银行解封时却被柜员要求提供聊天记录!

男子银行卡多次转账被冻结,去银行解封时却被柜员要求提供聊天记录!

张晓磊
2025-05-09 12:13:56
欧美关税谈判新消息!高盛突发警告:美股可能下跌20%!特朗普最新签署!

欧美关税谈判新消息!高盛突发警告:美股可能下跌20%!特朗普最新签署!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05-10 07:54:10
调查发现:老年人若每天吃糯米,用不了半年,消化或有这3种变化

调查发现:老年人若每天吃糯米,用不了半年,消化或有这3种变化

小宇宙双色球
2025-05-09 15:25:47
印巴冲突:印度三军全部失利

印巴冲突:印度三军全部失利

Ck的蜜糖
2025-05-11 02:21:44
小米道歉后,Su7Ultra车主集体维权,447名车主每人出3000请律师

小米道歉后,Su7Ultra车主集体维权,447名车主每人出3000请律师

小人物看尽人间百态
2025-05-10 09:19:11
狂暴飞车:安珀·赫德大尺度惊悚片,R级指数>18禁

狂暴飞车:安珀·赫德大尺度惊悚片,R级指数>18禁

棱镜电影
2025-05-10 20:09:05
无耻下作还不够,还要明目张胆地硬抢!

无耻下作还不够,还要明目张胆地硬抢!

胖胖说他不胖
2025-05-09 14:26:46
荷兰科技专家:中国当初囤积了大量来自于ASML的进口光刻机,为的就是与美国在芯片技术上面打持久战

荷兰科技专家:中国当初囤积了大量来自于ASML的进口光刻机,为的就是与美国在芯片技术上面打持久战

逍遥漠
2025-04-22 20:04:10
一旅客遭遇“免费降舱”,买的商务舱变成经济舱,厦航回应

一旅客遭遇“免费降舱”,买的商务舱变成经济舱,厦航回应

界面新闻
2025-05-09 17:46:04
何同学翻车的背后,是儒家思想战胜了西方思想

何同学翻车的背后,是儒家思想战胜了西方思想

杯子叨叨
2025-04-14 21:13:10
多地再发网约车从业及投资风险提示:避免盲目花费大笔资金“购车”入行

多地再发网约车从业及投资风险提示:避免盲目花费大笔资金“购车”入行

澎湃新闻
2025-05-10 14:48:26
苹果主动官宣,iPhone16ProMax突然降价,这价格真刺激啊

苹果主动官宣,iPhone16ProMax突然降价,这价格真刺激啊

搞机小帝
2025-05-11 00:03:48
2025-05-11 03:12:49
硅兔赛跑 incentive-icons
硅兔赛跑
硅谷是一种思维方式
2036文章数 320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沸腾了!中国,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头条要闻

美港口货运量大减 特朗普又"语出惊人":这是好事

头条要闻

美港口货运量大减 特朗普又"语出惊人":这是好事

体育要闻

这个老头儿,仍然是你们的头儿

娱乐要闻

李凯馨为录音风波道歉,网友不接受

科技要闻

陷“虚假宣传”风波,小米SU7 Ultra遭退订

汽车要闻

破局者亿咖通 智向全球的科技“新势力”

态度原创

艺术
数码
家居
本地
军事航空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数码要闻

iQOO将在下半年发布8英寸电竞平板 迎战华为红米联想?

家居要闻

整洁宽敞 黑白木色拼接

本地新闻

非遗里的河南|汴梁鸢舞千年韵!宋室风筝藏多少绝活

军事要闻

巴军发射导弹 士兵们振臂高呼:这是我们的回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