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昨晚写了写某地儿童铅中毒的事儿,但最终没有发出来。
挺纳闷儿的。
想了想,就算了吧。
孔子他老人家说过, “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意思就是人要是没有什么本事,最好不要说太多闲话,要不你文章都发不出来了。
那就说点小事儿吧。
今天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一个很熟悉的东西,核酸检测小屋。
尽管外面已经贴上花里胡哨的东西,说是环卫工人的爱心驿站,但我仔细瞅了瞅,还是发现了很多沉重的历史痕迹。
有些东西,再怎么变都掩盖不住的。
在这个小屋子的侧面,玻璃的角落里还有一行小子:数字便民核酸采样屋。
我记得当时这个小屋子的采购价格还挺高的,好像好几万块钱。
但现在被随便放在农田的旁边,孤零零的,显得很没有存在感。
而且,这个小屋里啥都没有,脏兮兮的,不知道环卫工人是怎么在里面休息的。
这个核酸检测屋算是废了。
当年那么贵,现在扔到这儿看着确实点碍事、碍眼。
但当年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都花出去了,但都花到哪儿了呢?
昨天看到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疫苗之王,科兴公司突击分红538亿!
538亿啊,真的不是小数目。
有人买彩票中了百十万都热搜了三天,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就没有上个热搜听个响儿呢?
而且,为什么要突击分红呢?
上一个突击分红的还是号称房地产之王的许家印恒大公司。
那一年,恒大也是“突击”分红700亿。
但很遗憾,其中540亿都被许老板和家人拿走了。
现在,许家印的事儿还没有掰持清楚,疫苗之王就又突击分红了。
感觉怪怪的。
对于公司管理我并不懂,但我看网上有不少人都分析得很有道理。
正常来讲,一个健康的公司,赚了钱,要么把钱投入新技术研发,为公司谋取更为远大的前程。
要么,就把钱留在账上,以对冲未来潜在的风险。
就算大额分红,也不至于把账上的现金都分了,至少还得留一大笔,用于公司长远经营。
那科兴生物怎么会搞出这么一波“自杀式”分红呢?
(没什么图片,就随便放个我家的钧瓷主人杯吧。)
多了不说,我就说我一个困惑吧。
科兴能有这么多钱,本质上就是因为疫情期间国家倾斜采购支持,让这个公司有机会“发财”,一年时间就赚到了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但国家之所以支持这样一家公司,是不是也对之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毕竟,仅此一事,举国上下也都希望有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能打破西方国家的疫苗垄断。
不信翻翻新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也都把科兴描述为“国货之光”,寄予了很大期待。
但医药科研这事儿是个很烧钱的事儿,需要大量的钱,也需要长期投入。
所以,我那时候一直觉得这样也好,让科兴赚钱,也许能培养一个咱们自己很厉害的生物医药公司。
但当我看到这新闻点的时候,心里忽然很凉。
分红虽然是公司自己的事儿,但这种“自杀式”分红毫无疑问杀死了做大做强一个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公司的希望。
科兴,作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其实已经死了。
说到底,这只不过又是一个资本的狂欢局,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把企业做大做强,更没想过当什么民族希望。
他们只是在狡猾地利用规则逐利而已。
这也难免让人想起另一个疫情中的风云人物,张核子。
他的日子应该没有科兴这么好过吧。
虽然曾经他也是把商业帝国的蓝图画满了白墙,但最后还是没有实现。
而且听说前段时间还因为一点点小钱就和地方卫健委对簿公堂。
现在他看到人家一下子就分红500多亿,真金白银落袋为安,他会怎么想?
估计要“气死”了吧。
没办法,货比货该扔,人比人得死。
如果非要找什么原因,那就只能怨他张核子的命没有科兴各位老板的好吧。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接下来的时间就听大家在评论区聊天吧。
时间也不早了,聊两句早休息,大家晚安!
晚安,晚安~~~
欢迎光临我的钧瓷小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