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家长又投诉了!就在上周,有家长针对部分区期末考试延迟一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学校随意更改时间,导致自己原定的出行计划乱套,损失太大,一时间热议不断。
这股“建议投诉风”在2024年一整年都相当盛行,去年还被网友称为“深圳家长投诉元年”,相关话题一直贡献着超高阅读量,直到今年也是如此,有的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引来《人民日报评论》专门撰文,持续引发全国网友们的“围观”和争论。社交平台上就有戏言称:“论投诉,还是深圳家长敢为人先!”
为什么深圳家长如此“热衷于”投诉/建议?
一年多来深圳家长投诉了哪些问题?
从过往引发媒体关注的话题来看,深圳家长公开建议、投诉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和“深圳论坛”两大平台。后者以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为主,前者则更多集中于公共需求,而且还能直接留言给市、区的主要领导,家长表达和官方回复的内容都能被公众知悉,因此这一年半来引起热议的家长建议,大多数出自“领导留言板”。
2024年8月,“取消深圳中小学生礼服”的建议在“领导留言板”一经发表,家长们纷纷响应,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大倒苦水:礼服费用高、买来穿不了几次、在校遇体育课换衣麻烦......不少学校的这一硬性规定被吐槽“不实用”、徒增家庭烦恼。
“取消深圳中小学生礼服”建议及回复
当时,深圳市教育局表示,将在征求广大市民家长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深圳市中小学校学生统一着装管理办法》。此后,深圳逐渐有一些学校调整了学生的礼服穿着要求……这一倾听民意并迅速落实的做法赢得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
同年9月,有龙岗区家长留言,希望学校能够考虑深圳部分双职工家庭的实际需求,遵循自愿原则为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晚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支持的家长认为学校既然有食堂可以提供午餐,加上早晚餐是顺便的事,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反对的则表示,学校的精力和资源应多放在教学和育人上,生活后勤的责任应该由家长承担。
“解决学生上学晚餐问题”建议及回复
对于这条建议,龙岗区教育局回应道:基于全市实际情况,暂时无法提供晚餐服务,目前正完善午餐午休机制,下一步将继续研究提供晚餐服务的可能性。
今年5月,有深圳家长认为学校的电子屏幕黑板会导致孩子视力问题,在“领导留言板”上建议学校取消,恢复手写板书。这也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彼时,教育大事还予以报道(点击查看),在文章评论区,呼吁取消电子屏教学的留言尤其多。当时,市教育局回复表示“高度重视”,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工工作,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取消学校电子屏,恢复手写板书”建议及回复
面对深圳家长们的建议,市、区教育部门的反应都非常及时,一般不晚于留言后的两周予以回应。若家长反映的问题属实,官方会要求涉及的学校自查并整改,对一些较难实现的诉求也给予了合理解释,后续还会与留言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
由此可见,深圳家长的“投诉战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应有的效果,不少提议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不过有些时候,也会引发一些戏剧性场面。
2024年11月,有家长根据自己的观察,罗列了深圳校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校服进行改款,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支持和反对的家长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就“改与不改”吵翻天,在市教育局予以“优化校服款式”的回应后,有几位家长开启“魔法对轰”,直接前往领导留言板上发表“深圳校服不要改版”的建议,教育局再度回应,表示将加强质量监管,优化颜色和面料,把深圳校服特色传承下去。
“深圳校服改款”建议及回复
“深圳校服不要改款”建议
还有一些留言上演“隔空打架”的场面,去年11月,有家长投诉学校延时课太晚,加上留堂时间和作业量,学生每天的睡眠严重不足;而在今年4月,有家长留言称小学放学过早,建议学校延时到18:30,方便接送。后者引起的关注热度之高,在当时直接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人民日报评论》对此还专门撰文,对这一留言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度解读,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学生被留堂、延时课放学晚”投诉
“小学延时至18:30放学”建议
登上微博热搜
《人民日报评论》发文
由于深圳家长的投诉太过出名,有时候还被迫“背锅”:只要深圳教育圈出现了什么新动向,都是家长建议/投诉造成的!上周,深圳部分区期末考试日期延迟一事被热议,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社交平台上一开始就出现了“期末考试改时间是深圳家长投诉导致”的流言。
深圳家长为何“热衷于”投诉?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发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深圳家长这么爱投诉?其实,我们可以从过往的事例以及建议/投诉本身的内容中找到答案。
其一,深圳家长重视教育,且对教育资源分配非常在意。2022年,深圳高三家长因为学校疫情延期开学,耽误高三生复习冲刺,集体组织在多个官媒评论区“刷屏式”留言,引发全国网友瞩目。与此关注度相当的还有2019年的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事件。当时,深圳家长们怀疑该学校的高三尖子生来自外省中学,存在“人籍分离”、破坏高考公平的情况,持续往各大媒体爆料、向各级部门投诉,不断提出质疑和诉求。最终,引发官方高度重视,并将“高考移民”现象彻底解决。
其二,深圳生活成本高,经济压力大,导致家长们对教育方面的消费相当敏感。前文所述的“取消礼服”建议就体现了这一点,多数家长认为礼服价格贵、穿着频次不高、换洗麻烦,还要适应孩子的身体成长定期更换,对家庭来说实在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深圳校服改款”的建议提出后,也有很多家长指出了市面上校服售价高、质量不一的情况,纷纷提出了降低价格、统一标准的诉求。
同样的,还有“取消学位授权费用”这一建议,当时,有深圳家长陈述了孩子申请学位需向房东支付几千甚至上万费用的现状,多孩家庭更是每隔两三年就要付费,造成了过重的经济负担。
福田、龙岗两区家长关于
“取消学位授权费用”的建议
其三,深圳家长双职工家庭占比高,赚钱、育儿两难全。多条建言/投诉都深刻体现了这一普遍难题,例如“学校开展在校晚餐服务”、“小学延时至18:30放学”“取消家长校门口站岗”等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义务教育学校上下学时间与家长上下班时间不匹配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深圳年轻双职工在缺乏老人相帮的情况下,难以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困境。前段时间,还有一些家长质疑“深圳天气”官方怕被投诉所以不敢发红色预警,导致孩子冒着暴雨上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确有一些家长认为不该轻易停课,否则工作日孩子独自在家无人照顾。
就在最近,还有很多深圳家长针对暑假时间长短争论不休,有家长希望暑假尽快开始,想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放松,也有家长面临着孩子放假在家无人看管的棘手难题,希望暑假越晚放越好。
▲ 认为深圳暑假放太晚的家长(左右滑动查看)
▲ 诉苦暑假期间无人带娃的家长(左右滑动查看)
其四,深圳家长受教育水平高,特别务实,维权意识强。其实从一些留言可以看出,家长们都有着较为周全的考量,例如多次被提及的“减少电子屏幕使用”和“取消家长义工”,前者是出于改善上课环境、维护孩子身体健康的目的,后者则关乎家长自身的利益以及实际价值考量。留言内容不仅深入梳理了现状和问题,还配以详细的解决方法。此外,深圳家长在“春秋游”、“推广课间15分钟”“开展雨天室内体育课”等项目上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改善中小学研学、春秋游”的建议
“雨天开展室内体育课”建议
“课间延时15分钟”建议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投诉有用。深圳市教育等行政部门,高效、包容,本身就相当鼓励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全市目前有23个民生诉求渠道,还专门打造了“民意速办平台”小程序,只要关系到自身利益,深圳市民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反馈。据官方数据,2024年,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处理了超1400万件诉求,较2023年增长了23%。由此可以看出,深圳投诉基数高是毋庸置疑的。
在上述措施的鼓励下,通过各种平台投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成为了深圳市民的习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一特征尤其显著。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在深的投诉一般会得到较为快速的回应与解决,且处理完成后还会收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回访,整个过程相当“丝滑”。
“敏感”“较真”还是文明、先进?
针对深圳家长特别“敏感”“较真”,频繁建言和投诉一事,网上观点也各不相同。
有部分网友认为,深圳家长“爱投诉”,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体现,正常且合法。这种“较真”也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权益。
另有一部分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这助长了深圳家长动不动就投诉的“风气”,且有一些“低质量投诉”对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家长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适当的投诉可行,但不能被滥用,平台不能成为“许愿池”,应当设立门槛、有所限制,并对投诉内容加以核实。
诚然,有一些家长投诉存在情绪化、不客观、未知全貌而随意置评的问题,因此在保障合理表达权的同时,积极引导理性参与也是必要的。
不过,只要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目的,一切合理的诉求都值得被看见、被重视,这也是一座城市高度发达、文明包容,以及人情温度的生动体现。
在大事君看来,来自家长的认真建言、投诉,与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回应、改善应该是一场有利有益的“双向奔赴”。
惟其如此,深圳这座城市的教育质量与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与改善,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幸福感才能日益提升。或许也正因为自己的声音总是能被听到被重视,所以深圳人的主人翁意识才特别强,走出深圳后,总是以身为“深圳人”而自豪。
对于深圳家长频繁建言、投诉一事
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
作者:vesper 鹿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