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云南一位罗姓女子在申请个税退税时,意外发现税务系统显示自己处于“已婚”状态。然而她本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从未结过婚,经过进一步核查后,发现自己竟在8年前于安徽马鞍山办理了婚姻登记,而对方是她完全不认识的人。
消息一出,网络舆论迅速发酵——身份信息为何如此容易被盗用?随后当地警方也介入调查此事。
这起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此类异常情况?后续又将如何处理?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讲述这一离奇案例。
本文所有内容均有权威信息来源支撑,相关内容将在文末列出。
退税申报时突现“已婚”记录
2025年4月,居住在云南文山市的罗女士尝试进行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并申请退税,在填写资料过程中,她如实选择了“未婚”状态。
然而系统却拒绝受理,并提示她的婚姻状况与已有登记不符,其名下已经存在配偶信息。
这个结果令罗女士大为震惊——她不仅从未步入婚姻殿堂,甚至连恋爱关系都极少公开,怎么会突然多出一个“丈夫”?
为了查明真相,罗女士前往当地民政部门查询婚姻登记记录,结果显示她在2017年6月确实有结婚登记记录,配偶是一位素未谋面的男性。
更令人费解的是,她从未踏足安徽,也未曾与该男子有过任何接触。意识到身份可能被冒用后,她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5年7月12日,安徽含山县公安局发布通告,初步调查显示一名37岁男子黎某涉嫌于2017年使用罗女士的身份信息非法登记结婚。
至于他冒用身份的具体动机尚不明确,目前推测可能是为了达到骗婚、获取社会福利等目的。公众期待警方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记者随后联系了安徽马鞍山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核实后表示,2017年那次婚姻登记所使用的身份证件及户口簿信息与罗女士真实资料一致,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户籍地址等。
那么,为何身份信息会如此轻易被盗用?民政局方面解释称,婚姻登记采取的是形式审查制度,即仅通过核对现场提供的身份证照片与当事人外貌是否相似,不会进行指纹或人脸识别等深度验证。
这意味着,只要黎某与罗女士在证件照片上有一定相似度,并持有真实有效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就有可能成功欺骗登记流程。
身份信息被冒用并非孤例
罗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类似“被结婚”的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部分案件情节更为荒诞,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财产安全及法律权益。
例如,2019年湖南保靖县的杨女士在更新身份证时,系统显示她已在陕西岚皋县登记结婚。事实上,她从未去过陕西,也不认识所谓的“丈夫”。
经警方调查,原来是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早在2010年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杨女士身份信息,并以此办理了一张假身份证。
次年,张某利用这张伪造的身份证与陕西岚皋县的陈某某完成婚姻登记,借此骗取两万元彩礼。
虽然张某因其他罪行被判刑,但这段虚假婚姻却迟迟未能撤销,导致杨女士长期无法正常办理社保、婚姻登记等事务。
直到2025年3月,在当地人大常委会推动下,检察院介入并最终在两个月内成功撤销了错误的婚姻登记。
此外,就在今年年初,一起更加匪夷所思的案件曝光:一名单身男子在查询自身婚姻状况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与堂弟媳登记结婚。
该男子随即报警,警方调查发现是其堂弟擅自盗用了他的身份信息完成结婚登记。由于涉及亲属关系,此案最终进入司法程序,成为罕见的家庭内部身份冒用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已悄然形成以“假结婚”为核心的黑色产业链条。不法分子专门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用于婚姻登记,进而实施各类违法活动,如骗取拆迁补偿、购房资格,甚至协助非法移民。
某些地区的犯罪团伙会以金钱为诱饵,从偏远农村居民手中获取身份资料,再冒用这些信息与特定对象登记结婚,从而牟取不当利益。
对此,小编认为这反映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存在严重漏洞。我们普通人的身份信息为何会被盗用?骗子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料的?是否存在非法买卖公民信息的情况?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势必还会出现更多“被结婚”的受害者,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公众应如何应对?
此次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有网友质疑:“现在的婚姻登记审核怎么这么松懈?光靠工作人员肉眼比对照片就能过关吗?”
也有网友调侃道:“现在小区门禁都要刷脸了,结婚这种大事居然还能靠‘看脸’来确认身份,这也太落后了吧?”确实,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为何不能引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来加强身份验证?
还有不少网民表达了担忧:“这些骗子是怎么拿到别人身份证信息的?相关部门难道不该加强监管了吗?”
小编十分认同这些观点。保障民众人身安全与隐私本就是政府机构的重要职责。如今身份冒用事件频发,不仅需要受害者主动发现才能解决,处理过程还往往繁琐复杂,动辄要报警、打官司,明明是无辜的一方,最后反而成了最麻烦的人。
因此,建议公众平时务必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最好注明用途;同时切勿随意将身份证照片发送给他人,或上传至不明网站,否则无异于亲手将身份信息交给诈骗分子。
如果真的发现自己身份被盗用,也不要惊慌,应第一时间报警处理。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解决。
归根结底,防范信息泄露和身份冒用,既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和技术手段,也需要每位公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希望这次事件能引起全社会重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