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杭州的美,一半在湖光山色,一半在老城烟火。
最近一段时间,杭州有一条连接“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小弄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成了外地游客攻略里的“必打卡宝藏地”。
它就是晓霞弄。这是一条从闹市通向吴山的上山小道,南接十五奎巷,巷内西折,可以一路打卡伍公庙-州治广场-东岳庙-有美堂遗址-至德观遗址-药王庙-吴山原小普陀建筑-三官庙,直至登上吴山之巅,在江湖汇观亭俯瞰全城,在积义亭回望绿野仙境中的城隍阁。
清代文人吴敬湘,就曾携好友沿此路登吴山远眺,并写下《十一月二十一日,同许子骏、沈莲伯登吴山晓霞弄远眺》:“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
这是一条非常适合夏日Citywalk(城市漫步)的路线,短短两公里,一路绿树成荫,古树参天,鸟语不绝,更藏着满满的历史典故、宗教文化、人文艺术……穿行其中,历史长河留下的痕迹触手可及。
晓霞弄为什么叫弄不叫巷?
晓霞弄这个名字,始于清代。
为什么它不和隔壁的十五奎巷、大井巷那样叫巷,而叫弄?林正秋所著《杭州地名史》介绍,在唐宋时期,杭州多以街路与坊巷为地名,到了清代,弄作为地名突然大批出现,约占杭州当时地名的五分之一,仅次于坊里之名。
究其原因,是清代杭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激增,街坊之中,民居聚集,形成许多小巷,为与前代坊巷作区别,故多名“弄”。
清光绪年间丁丙所著《武林坊巷志》八大册本统计,晚清以弄命名的地名多达一百九十一处,其中又以当地行业集市俗名、姓氏名、雅名三类为多,占五分之三以上。
晓霞弄属于雅名。这条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当你从充满市井烟火的十五奎巷拐入晓霞弄那一刻,感受尤为深刻,沉稳的青石板路顺着山势在眼前延展,翠绿藤蔓肆意生长,如帘幕般遮盖住了两侧的白墙黑瓦,时空仿佛就此停滞。一股属于老杭州的静谧与悠闲,像一缕茶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只是,晓霞弄这条上山小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行走其间,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岔道了。我上山的时候就遇到过两拨迷路的游客,一个找不到晓霞弄10号的外卖员……还看到一位穿着球鞋、戴着鸭舌帽的本地大伯,给拿着单反相机的游客热心指路,同时贴心奉上拍照攻略,“你一定要早上来,风景更好”。
提醒一下大家,记得涂上防蚊水再上山,不然离开的时候,除了照片,还能带上几个“红”包。
神仙铁拐李和义士施全
沿着晓霞弄拾级而上,几十步后,会看到一个小平台,这里就是很多网友口中的必打卡机位。从此处向东望,可看见江南的青砖黛瓦与望仙阁的金色塔尖交相辉映,市井和仙气也在此相融为一体。
望仙阁是一个仿古建筑,聚集了宋式建筑诸多元素,如挑檐、格子门、铜饰等,它的屋顶平缓而挑檐深长,利于排泄雨水,最长的一处挑檐长约4米。
望仙阁里面还“藏”着一个南宋遗址。2010年,考古队在此地挖掘出了大量瓷器、古钱币,还有可供上百人使用的水缸及灶台。有人推测这里原是一处染坊,也有人认为这是南宋时集防火、防盗于一体的“防隅官屋”。
望仙阁里没有神仙,但望仙阁前的望仙桥,流传着一个关于神仙的传说。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曾在此地吃面,面店伙计(也有说是店主)不识其真面目,痛失仙缘,后悔不已,此后天天站在桥上,祈求神仙能再次显灵,久而久之,这座桥就被人们叫成“望仙桥”。
望仙桥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从明代万历年间《钱塘县志》中的记载,“吴越国竹车门(候潮门),在望仙桥”,可以推测该桥在五代时期应该就已经有了。
史料记载,施全刺秦桧就在这里。南宋陆游所撰的《老学庵笔记》里就提到,“秦桧之当国,有殿司军人施全者,伺其入朝,持斩马刀,邀于望仙桥下斫(zhuó,约同砍)之”。可惜未能成事,施全也被斩于市。
岳飞昭雪后,杭州百姓感念施全的义气,曾在旁边的十五奎巷修建了一座施公庙。雍正年间由浙江总督李卫主持修纂的《西湖志》里也有记载:“施公庙即吴山第一庙,其神施全,愤秦桧奸邪误国。绍兴二十年二月,怀刃刺之,不克,被执。”庙于元时被毁,后又重建改为民居,现在十五奎巷31号,已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伍公庙里住着一位“潮神”
在晓霞弄的小平台拍完望仙阁美照,向右拐可以去到伍公庙。
伍公,说的是春秋末年的伍子胥。很多人都听说过伍子胥的复仇故事,电视剧里,编剧还让他和西施有着复杂的爱恨情仇。历史上,伍子胥是一个军事奇才,开创了古代水战兵法,还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伍子胥帮吴国完成霸业后,却被吴王夫差赐死,并沉尸钱塘江。吴国百姓同情他,便在江边建祠祭祀。
伍公庙是杭州最早记载的祠庙之一。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第十四卷记载:“忠清庙,在吴山,其神姓伍,名员,乃楚大夫奢之子,自唐立祠,至宋亦祀之。”唐代诗人白居易七言律诗《杭州春望》也有提及:“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英灵不灭,常素车白马立于潮头之上,与海龙王斗法,所以伍子胥还有一个“潮神”身份。到了清代,伍子胥“潮神”的身份进一步得到认证,雍正时期更加封伍子胥为“英卫公”,香火日盛。
历史上的伍公庙屡毁屡建,如今的伍公庙为清代遗存,2006年修复后,保留了神马门、御香殿、寝殿三进完整的建筑布局。
出了伍公庙往前走,会看到一片开阔的广场,叫州治广场。广场中间立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州治”两个字,这是杭州城市变迁的重要见证——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后,废钱唐郡,改设杭州。
州治广场所在地,旧时还曾建有吴山最大的佛教寺院——海会寺,以供奉观音菩萨而闻名杭城。明清时期,每遇水旱之灾,官府便会在寺中设坛祈祷。
东岳庙的古戏台和古楸树
穿过州治广场,有一座古建筑——东岳庙,祭祀的是东岳之神,即泰山神。
该庙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初名“东岳行祠”,后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拓成道观,也曾红极一时。历史上,该庙屡毁屡建,现在的东岳庙曾在2002年重修,2006年又依照清代的格局重新布置。
正殿上方则悬有南宋理宗皇帝题写的“东岳之殿”金字匾额,两侧还留存有两根明末清初的蟠龙石柱。大殿正对的古戏台,是杭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清代古戏台实物。戏台为歇山顶,天花四周为一枝香卷棚顶,中间为凹形船篷轩,形制很是特殊。
中庭还种有两棵被誉为活化石的古楸树,迄今500多岁,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它依然生机勃勃,每年4月中下旬开花时,都能引来众多年轻人打卡。
AI重新定义“城隍山上看火烧”
从东岳庙出来,抬头可看到一座近30米高的塔状八角楼——吴山瞭望塔,也就是老杭州人常说的“城隍山上看火烧”的地方。
这里是西湖附近的一个制高点,可眺望全城,曾是旧时瞭望、观测和预警杭州城火情的重要观测点。2012年,瞭望塔计划变身为消防纪念馆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在瞭望塔执勤的消防员韩金生老人曾回忆说,塔上用望远镜往南可见萧山,朝北可眺拱宸桥。
瞭望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最初的名字更直白,就叫“望火楼”。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早在北宋时期,汴京(即开封)就有专业消防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
望火楼有严格的建造标准。北宋李诫奉敕编修的《营造法式》记录,望火楼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楼高30尺以上,1宋尺约合0.31米,算起来,楼高近10米。
在北宋的基础上,南宋进一步升级完善了城市火警与消防制度,将杭城内外分成了二十余个区域,称为“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叫“潜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楼一座。望火楼上有军兵日夜值班,发现火警白昼以举旗为号,夜晚则悬灯为号。
南宋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卷十《防隅巡警》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军巡铺,官府以潜火为重,于诸坊界置立防隅官屋,屯驻军兵,及于森立望(火)楼,朝夕轮差,兵卒卓望,如有烟处,以其帜指其方向为号,夜则易以灯。”并规定“若朝天门内以旗者三,朝天门外以旗者二,城外以旗者一;则夜间以灯,如旗分三等也。”
现在的吴山瞭望塔也有百年历史。据《杭州消防史》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的仁和县知县向商绅募款,在吴山东岳庙前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瞭望塔,建成后挂铜钟一口,称为“火钟”。塔上的瞭望手会以烟的形状与色彩来辨别火警,一旦确定,马上敲钟二三十下,告知全城,停顿一分钟后,再鸣火警区的信号,上城就敲一下,中城就敲两下,下城就敲三下。瞭望塔建成后,杭州人都是使用敲钟的方式来报火警的。直到1951年,瞭望塔装上电话后,敲钟报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这座1964年改建的吴山瞭望塔,还在发挥作用。2021年,吴山消防救援站入驻,用AI(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眼,安装在瞭望塔顶的“吴山天眼系统”,可通过鹰眼摄像机、热成像摄像机等技防设备,并利用热成像、AI视频技术实现辖区烟火预警,实现辖区内全天候高低空自动火灾巡检,如今还在二楼平台上,增设无人机机巢,用以停放全方位消防火情侦察无人机,重新定义了“城隍山上看火烧”。
苏轼大赞的有美堂,如今成了太岁庙
从东岳庙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有美堂遗址。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这是北宋嘉祐二年,梅挚离京赴杭州任知州,宋仁宗送别时,所作的饯行诗《赐梅挚知杭州》中的首句。
梅挚到达杭州后,即在吴山之巅择址建堂,取名“有美”,以彰显皇恩。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撰的《有美堂记》中,今人仍能窥得当年的有美堂有多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
苏轼也特别喜欢这个地方,常和好友结伴登临,留下《有美堂暴雨》《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等诗词,大赞“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有美堂毁于北宋末年。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太史局看中此地位于吴山之巅,在有美堂遗址上兴建了浑仪台(即天文台)。至端平三年(1236年),又改建成至德观,宋理宗亲书观额“至德之观”。
至德观于元代重建后,又筑阁塑天帝星曜像祀之。所以至德观又俗称太岁庙,阁则为星宿阁。此后屡毁屡建,旧址如今已重建为茗香楼、极目阁。
有美堂遗址附近有一个仿古单檐亭——“有美”亭。亭前挂有一对楹联,“山峰高下抽青笋,江水东西卧白云”,摘自宋代蔡襄的《重阳日有美堂南望》。这首诗前面其实还有两句,“越邑吴封绣错分,华堂繁吹半空闻”,见证了杭州城的繁华。
有美堂虽已不存,但历史的碎片会藏在其他角落。在遗址附近逛逛,你会发现举目皆是苍劲挺拔、翠盖如云的古樟树,其中一棵古树下的石头上还刻着“宋樟”二字。这些宋元时期就种下的古樟树也是吴山的一大特色景观。资料显示,吴山景区多古树名木,现登记在册的古树共有78棵,其中樟树最多,共49棵,而且很多都有700多岁了。相传,宋人喜种樟树,认为樟树长寿,如今看来,确实名不虚传。
药王庙原名惠应庙,曾供奉着一位“大侠”
再往前走,又是一座低调的殿宇——药王庙。
这里原名惠应庙,民间也称之为“皮场庙”,最初供奉的是汉代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也是岳飞的故乡)皮货堆场的看守人张森。
张森是一个“大侠”级猛人,相传他曾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杀死皮货场里涌现的毒蝎,让当地百姓成功躲过一劫。大家感谢其功德,为他建祠奉祀。
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宋时,建庙于汴京显仁坊。建炎南渡,有商立者,携神像至杭州,舍于吴山看江亭,因以为庙,额曰‘惠应’。”“惠应”二字取“惠泽他人必有应”之意。南宋末年进封张森王爵,并拨款建祠,两侧绘二十四医仙,香火更为旺盛。后几度焚毁重建。
到了同治年间,“红顶商人”胡雪岩捐巨资重建新庙,易庙额为“吴山药王庙”,奉祀神农氏(俗称药王菩萨)、春秋战国名医扁鹊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民国时期,药王庙成为杭州中药业的诸多药号聚集场所。据说当时,门楼处还搭有一座戏台,上书一联,“名场利场即是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寒药热药无非良药,医不尽遍地炎凉”,写尽了旧时的世态炎凉。
药王庙前面,有一座青砖的杭州历史建筑。这是吴山小普陀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内供南海观世音菩萨,当时取名为“观音庵”,为了有别于观音阁与石观音阁,最终取名“小普陀”。原建筑为泥墙木结构,曾毁于抗战时期,重建后的建筑为青砖墙木结构,现已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
离开小普陀继续南行,几十步后,可以看到“吴山大观”影壁,影壁后有一座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名三官庙,始建于宋代,原名承天灵应庙,后因供奉有天、地、水府的三官堂,俗称为三官庙,昔日香火也是极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吴山上怎么寺、庵、庙、观、堂……什么都有?因为自五代吴越国起,杭州就有“东南佛国”之称,而吴山曾是杭城香火最盛之处,旧时还有“吴山七十二庙”之称,所以沿着这条路上山,不仅能一路赏景,还能一路瞻仰吴山的神仙们。
江湖汇观亭里看江湖,积义亭上望仙踪
继续往上,便是大名鼎鼎的城隍阁了。
不过,这次给大家重点介绍的是位于吴山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一处踞城、控江、观湖的绝佳之地。
吴仙松编著的《杭州风景名胜词典》里提到,其实早在五代时期,此地就曾建有“江湖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游吴山时,在此地诗兴大发,留下了一首《登吴山》:“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满康衢。偶来绝顶凭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康熙打卡后,地方官员在此兴建了大观楼,并刻诗碑纪念。雍正五年(1727年),这里改为“龙王庙”,仍立诗碑亭,遂成“吴山大观”一景。后因年久失修而废弃,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重建了这座“江湖汇观亭”。
这是一座八角攒尖顶重檐十六柱二层楼阁式亭子,亭中有24级回旋式阶梯可登临远眺。天气晴好的时候,北可俯视西湖山水,南可远瞰钱塘江一线,应了亭上挂着的那对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从江湖汇观亭下来,走上两三百米,到达另一个新晋“必打卡宝藏地”——积义亭。此地原有明代浙闽总督胡宗宪所建的“赞元亭”,只是亭早已毁坏,现积义亭处疑为其遗址及后来的水明楼旧址。
从这回望城隍阁,可以看到整座吴山都被绿色的藤蔓层层覆盖,交织成了一片绿色瀑布,让人仿佛闯入了童话里的秘境森林,而远处还能看到隐约的现代钢铁丛林。很多人说,这里就是“绿野仙踪”的现实版。
从晓霞弄走到积义亭,一路走下来,可以感受到独属于杭州的气质——静谧又喧闹,古老又现代。
图片摄影夏阳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宋赟
编辑 潘俐
审核 张倩 林琳
BREAK AW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