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上有名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就是以左宗棠和李鸿章为各自代表。
左李素有不和,但可知,左宗棠剿捻不力,李鸿章还帮助左宗棠剿灭了西捻军?
01
捻军起义
捻军出现比太平军稍晚,主要活跃在长江以北的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
捻军起义从1853年到1868年,长达15年。1864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南京后,捻军就成了清廷最大的敌人。
捻军起义
02
捻军少年斩杀僧格林沁
喜欢周星驰电影的朋友,应该知道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历史上的僧格林沁就是死于捻军之手。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僧格林沁所部被全歼,僧格林沁本人被一名16岁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
僧格林沁之死,震惊朝野。僧格林沁战死,八旗军也失去了能真正担当的主帅,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勇营武装开始获得更多的军事控制权,成为晚清的主要军事力量。
僧格林沁死后7天,5月25日,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
僧格林沁的北京僧王府
而1866年9月,曾国藩因为围剿捻不力被朝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
03
左宗棠剿捻不力引李鸿章不满
1866年10月起,捻军分为东西两军,东捻军由赖文光率领,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而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甘地区。
李鸿章
清廷随即对东西捻军做了明确分工,由李鸿章负责进剿东捻军,由左宗棠负责进剿西捻军。
1866年底,左宗棠根据陕甘地区的复杂局势,提出了“剿捻宜急、剿回宜缓”的战略,决定先剿灭捻军,再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他认为捻军的威胁大于回军,捻军被平定后,回军也会受到震慑。
不同于李鸿章的“扼地兜剿”,左宗棠采用了“长圈围剿”的策略,希望逐步压缩西捻军的活动范围,并最终将其围歼于陕北。
1867年12月李鸿章率淮军在山东寿光围歼了东捻军。而赖文光突围至扬州被俘,1868年1月赖文光被凌迟处死。
1867年12月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在宜川东面壶口一带借黄河冰封踏冰过了黄河,顺利进入山西,破灭了左宗棠围歼西捻军于陕北的计划。
李鸿章剿灭东捻军后,左宗棠竞争心起,穷追猛打,西捻军被迫铤而走险,北上保定,并派出小股捻军潜入京郊,出现在卢沟桥一带,顿时紫禁城陷入恐慌,慈禧一气之下罢了剿捻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官。
左宗棠在得知西捻军北上,惊惶忧愤,迅速挥师入京保驾。
李鸿章已剿灭捻军却因左宗棠被罢职,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对左宗棠表达了不满和愤怒。信中李鸿章提到:“此次张捻之灭,天时地利人和实兼有之,祗一左公龁到底。......阿瞒(曹操)本色,于此毕露,不知胡文忠(胡林翼)当日何以如许推重也。”
04
李鸿章帮左宗棠剿西捻军
清廷急令直隶各省剿捻官军,归左宗棠统领,李鸿章配合。而左宗棠仍按“长圈围剿”战术追击捻军主力,但始终无法歼灭捻军主力。
后捻军主力突转山东,清廷又改令李鸿章统领各部,并责令李鸿章会同左宗棠,务必于一个月内彻底剿灭捻军,否则严惩不贷。
李鸿章结合左宗棠的“长圈围剿”,再利用直鲁平原逢盛夏必有暴雨可限制捻军骑兵威力,以及捻军发生内讧,1868年8月,被李鸿章设套全歼西捻军,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