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这一趟来中国,终于不演了。一开口就挑明了:希望中国多买点美国国债。说白了,就是想让我们继续当那个帮他们兜底的“接盘侠”。
问题在这儿,为什么他们现在这么急?债台高筑,压力眼看顶不住了。2025年4月,美国联邦债务已经飙到34.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2%。利息一年就得还1.2万亿。这是什么概念?等于光是利息,美国就要拿出相当于一个大国全年财政收入的体量来填窟窿。而债务还在涨,天花板在哪谁都不知道。
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早已暗流涌动。美国国内的制造业早就空了。不少工厂连人都招不到,哪怕把时薪从18美元涨到23美元,门口贴的招工广告像春联一样密,也没人愿意干。年轻人更宁愿送外卖、跑网约车、接临工,图个自由自在,不愿在老掉牙的工厂里混日子。
为什么?根子就在那几十年金融至上的经济模式。钱都流向了华尔街,搞炒作、搞投机,搞得实体经济一地鸡毛。谁还愿意安心干制造业?资本逐利本没错,但当赚钱变成了玩数字游戏,真正能拉动就业、支撑国家竞争力的那部分反而成了弃子。
现在美国想回头了。但来得及吗?摩根大通都说了,这种“制造业回流”压根就落不了地。看看现实就知道:美国工厂平均设备使用年限超过30年,电网还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新建工厂连接电都得排队排两年,企业投资哪来的信心?
更别说工人成本。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35美元,是越南的十倍。哪怕降到23美元,也比海外高出40%。这种差距,是靠补贴弥补得了的吗?更何况今天加税、明天松绑,后天又出台新规,谁敢赌未来十年政策不变?
所以美国人又打起了老算盘,指望中国接着买美债,帮他们稳住局面。但情况变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你印债我来买”的角色。我们已经连续18个月减持美债,持仓只剩7590亿美元,比2013年峰值少了5577亿。这不是一时冲动,是理性选择。
现在30年期美债收益率超过5%,看起来回报高,但那是因为风险大了。美国借钱的成本高了,等于在告诉全世界:他们的信用不再是铁板钉钉。继续持有就像在接一颗越来越烫手的山芋,风险谁来担?
这边,中国干脆把钱砸进了实打实的科技硬货。2024年芯片研发投入增长了37%。华为5G专利全球第一,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三辆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更我们不靠出口吃饭了。国内市场早就撑起了大半江山。“双循环”战略下,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到65%,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就是最坚实的后盾。美国想卡脖子?不好意思,这次我们不只是抗住了,还反手给了回击。
对125%的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把12家美国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还联合了80多个国家在WTO告美国搞单边主义。这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要他们知道,规则不是谁说了算的。
稀土、锂电池这些战略资源,中国握得很紧。美国搞新能源、搞芯片,全离不开这些原材料。谁在上游,谁说了算。曾经我们被动挨打,现在该他们看看什么叫关键环节掌握在别人手里。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国这一套吓不倒中国,却把盟友们都推了过来。4月初,美国宣布要对盟友也加征关税,结果德国奔驰、日本丰田、沙特阿美通通来了北京,扎堆参加中国发展论坛。
为什么?因为他们算得明白。美国关税一加,欧洲车企成本涨了20%。继续留在那边只会亏本。中国市场稳定、政策清晰,还有完整供应链,哪里更适合建厂?谁都看得清。
甚至连越南都被拖下水。美国对越南加税46%,结果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半成品飙升。换个产地贴个标签,再转出口。产业链没有断,只是换了种方式绕回来。
产业链的洗牌正在悄悄发生。美国那一套消费圈越来越小,外企开始集体调头。日韩企业、欧洲制造商、资源国家,全都在重新靠向中国。不是被逼的,是看准了趋势。
美国想靠中国当“买办”,想继续玩金融吸血的旧戏码。问题是,那张老牌子现在没人买了。世界看得很清楚:一个靠印钞维稳的国家,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安全感?而中国,用几十年硬拼下来的产业链、创新力和市场潜力,正在开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新路。
耶伦这次不兜圈子,反倒让全世界看清了美国的焦虑。从前他们有的是手段,今天只能摊牌。这不是姿态放低,而是他们自己也明白,那一套套路撑不下去了。
靠自己干出来的路,才最踏实。谁能扛过风浪,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手里有多少硬牌可打。#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